清晨,我刚推开家中的玻璃窗,便与一阵热乎乎的风扑了一个满怀。
与队友回村的路上,车子刚行驶到市区魏武大道,我们就迎来了一场密集的大暴雨。瓢泼大雨,莫过于此。我把车子的雨刮器开到最大,也只能模糊的看到前方的路。“现在的天气预报真准,这雨下的好啊!不用着急,咱们开慢一点儿”,坐在后排的程姐轻声提示我。
现在,我脑子里想的却是,城里这雨下的如此之大,我们的乡村下雨了吗?淝河镇下雨了吗?李腰村下雨了吗?
自春季以来,谯城区已多日无雨。除了3月20日的那场雷雨交加的暴风雨之外,谯城区境内也就是6月12日、6月23日与今天,总共就下了三场雨。
由于持续干旱,在小麦收割之后,田野里齐整的麦茬与干涸的土地便一览无余。我们村已经人工抗旱一周有余。
一路的暴雨,把乡间公路两边高大挺拔的穿天杨打的翠绿蓬勃。车子行驶到李腰村时,雨还在下,但是比起我们从城里出发时遭遇的暴雨,村里的雨下的淅淅沥沥,不知道是否够用?不管怎样,这算是一场“喜雨”了。
待雨稍微小一些,我来到村部外面。去年夏季我们工作队刚驻村时,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紧挨着村部铁栅栏围墙南边的那条小河。彼时的河水已经快要达到河岸的高度,一些密集的水草把河水染的绿绿的。最吸睛的就是河流中段的那一片粉色的荷花,在大圆盘一般的荷叶映衬下,她们显得秀丽婀娜、流光溢彩。几只蜻蜓时而飞舞盘旋,累了就立于荷尖小憩。这样惬意的画面,再搭配上柳树枝头的几声知了啼鸣,真是好一派诗意的李腰田园风光。
如今呢?同样是六月的炎夏,再看那条河流,水已经被干旱的天气蒸发殆尽,干涸的河床裸露着一道道裂痕,河床的最底部还有象征性的一洼浅水。半个月之前,人站在河里捞鱼,河水还能达到成人小腿的高度;如今,算上今天上午的这场“喜雨”降临,河里的水也只能没过人的脚面。因为这样的大旱,村集体放养的鱼儿大多已经被捞上来处理了,剩余一些泥鳅仍在河底的淤泥中跳跃着,等待着随时被捕捉的命运。
高温的笼罩下,我们李腰村的广袤田野中却是另一种景象。大旱之年,我们李腰村的小麦最高亩产竟达到了1300斤的“神收”。午收之后的第一场及时雨(6月12日的那场暴风雨)为夏种做好了铺垫,但还远远不解“土地之渴”。在耩地种上了红薯、玉米等农作物之后,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克服“靠天等雨”的思想,全力以赴抗旱保苗。
为了切实做好的抗旱保苗工作,在淝河镇召开抗旱工作部署会议之后,李腰村党总支于6月17日上午组织召开了全体村两委会议,把抗旱、抢种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安排部署全村的抗旱工作。村党总支发动全体村两委及党员,号召各村“六员一岗”及群众,调动全村的喷灌机等设备,及时开展浇水抗旱保夏种工作。
抗旱期间,我们李腰村的全体党员干部就像是飘扬在乡村田野上的“一面面旗帜”。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烈日的炙烤下,他们不顾高温的“烤验”,奔忙于田间地头,指挥着群众从农用机井和沟渠、坑塘、河道中吸水,灌溉着本村的7000多亩良田。在机器的轰鸣下,田野里水花四溅、一片繁忙。
连日来,他们用辛勤的劳作迎接着清晨的第一缕晨曦,用质朴的身影拥抱日落后的每一个黑夜。那片金黄色的麦茬田间的朦胧面庞,烈日高温炙烤下湿透的衣裳,昏黄路灯下归家的模糊背影,都记载了他们为抗旱保苗付出的辛劳。他们用自己的坚守,测量着炎夏的温度,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李腰村人民群众的“岁月静好”。
在我们抗旱一周之后,6月23日上午,包括我们李腰村在内的谯城区多个乡镇再次感受了“天降甘霖”的通透与畅快。自上午10:30钟之后,颜集镇、张店乡、五马镇、华佗镇、沙土镇、牛集镇、十八里镇等乡镇终于等来了又一场亲切体贴的大雨……驻村工作队的战友们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纷纷在大群里发出了大雨的视频。那场雨从上午10:50分左右“光临”李腰村,之后断断续续,一直下到午后2:00多钟。当城里的好友给我发来大雨的视频时,我回复她说:城里又不需要太多的雨,大雨还有可能阻碍正常交通,把大雨赶到我们乡村里来吧!
今天,我感受了又一场“喜雨”从城里到乡村降落的全过程。雨停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来到村部后面的玉米地。一周之前耩地种下的玉米,在努力抗旱的浇灌下,在今天这场“喜雨”的滋润中,麦茬地的间隙中,已经长出许多半手掌高的嫩绿色幼苗儿。我又来到张老庄南地,在村集体种植的50亩连片红薯基地前来回踱步,努力寻找着自己栽下的那一排红薯苗儿,却怎么也分辨不清她们的身影了。原来啊,她们已经喝了水,变得和周围的伙伴们一样翠绿水灵了。
这场“喜雨”过后,麦茬地里没有种玉米的乡亲们就可以耩豆子了。豆子一般都是在“夏至”节气之后开始耩种,等的就是一场雨。如今,这场“喜雨”如约而至,这样风调雨顺的时节,正是田野里播种的好时候。
诗圣杜甫曾写下“好雨知时节”的妙句。是啊,“雨”被杜甫拟人化之后,便懂得了人间的客观需要,在人们最盼望、最需要她的时候,她便为人们播洒甘霖、送来希望。
她的确很“好”。在她没有光临乡村之前,抗旱的确是英明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