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小桐泡爸爸 公号:小桐泡一家
导语:家庭教育不仅仅需要聪明和智慧,有时常常需要“愚蠢”,“愚蠢”常常就是“智慧”?
常常发现陪孩子的时间真是太少了。
5岁“小桐泡”近来的表达力确实上升了不少。但有时也会常常有说错的或者用词不当的地方,但你给她一纠正,她马上就改。这也许是孩子和家长关系的一个表现吧?
试想,如果你和孩子每天都说不上几句话,别说孩子说错了,即使说错了很多,做错了很多,你可能都不知道吧,还何谈纠正呢?
我尽量有时间就陪孩子,有时忙难于脱身,孩子过来找你,也没时间的时候,我也真是有点着急。不能马上放下事情去和她玩呀。
“乖乖,你先玩一会儿,爸爸过一会儿陪你玩”这样说着,也就很长时间过去了。
有时孩子也会和大人翻脸发脾气,哪个孩子没这样的情况呢
宝子有时犯了错误,常常会找爸爸。
比如尿裤子了,会找爸爸找新衣服换上。
比如打翻了什么东西了,也找爸爸。
比如要找个什么东西,也找爸爸。
被孩子需要,是家长的一个美妙的体验吧!
试想,如果孩子都不需要你了,也许就是孩子长大了。
他常常不需要你了,就像我们常年都难得回老家一趟,那就是我们的家长老了,孩子忙了。
忙得都顾不上回之前那个“家”了!
近来孩子每次学完了数学,妈妈常常鼓励“小桐泡”给爸爸出一道和刚才她自己做的差不多的题。
每次学完,总会给爸爸出题,要爸爸做。爸爸不会了,她会再重新出改一道也许简单也许复杂的题,再给你做。
你还是不会,她就会给你讲题了...
“自己出题、讲题”,俨然成了“小桐泡”的习惯。
爸爸在家办公正忙的时候,常常斜刺里杀出来一个“小桐泡”,拿着题来让爸爸做题来了。
刚开始爸爸说“这个题真难呀”
她就显得很得意的样子。
但,做题有时会有一时想不通,做不动的时候。她会显得十分的焦躁。有时一道题,铅笔写了擦,擦了写。
“嗯嗯!”很着急。用橡皮擦来擦去,有时书页一下就擦烂了。
为了安慰她,我会说:“宝子,呦,这个题这么难!”“爸爸都不会呢”
爸爸希望孩子的情绪会平复很多。
但,这些话,我发现对她不起作用了。
“难什么难?这有什难?”“你不会了,就说难!”
5岁的孩子,已经不吃你那一套了,“赤裸裸“假惺惺”的鼓励行不通了。看来家长还要学会孙悟空的72变化了,打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开始了,需要常常学习常常修炼才行!
“哦?”“这么说不难?”“我再仔细看看”
但我常常发现,这幼儿园大班用的课外的题,有时还是,我还真是没有思路呢。比如下面的这一道题:
怪不得宝子做来做去,还是做不出来。
“宝子,慢慢来”“有些题是需要时间慢慢思考的”
“像考入清华北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也有题不会呢”
“而且,题目永远都是做不完的”
“好了,先歇歇吧”“先放一放,等一会儿再做,也许就有思路了”
我试图给她说一点例子,就是想让她知道,不要试图会所有的题。即使不会,也十分正常。
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会所有的题,包括清华北大的高材生,甚至包括数学家。
“嗯——!”“不!”“不做完,我就不行!”
写来写去,又用橡皮擦来擦去的,最后着急得都把书擦破了,擦烂了,掉在了地上。
爸爸后来又悄悄给她捡起来,用胶带粘起来。虽然已经复原,但可见这道题,已是“伤痕累累”了。
“慢!慢!宝子!”“你看把书都擦破了!”保持和缓说话的时候,我看她已经把书擦烂了。这个时候大人能不生气不发火,也真是需要“隐忍”的修炼!
接着,“小桐泡”把小脸扭到一边,坐到椅子上掉眼泪、生闷气。
这也是一个“小强牛”呀,又是一个小可怜呢!
看到“小桐泡”急得又是流泪,又攥小拳头,又是扔笔、打桌子、撕书,我很心疼,这恰恰也是一个教育的良机吗?
有时,我也会给她说:宝子,世上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做。也可能我们有很多做不来的事呢,或者不会的事情,这很正常。
我很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万能人”,好像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好像一切都是童话一样的美好,好像什么都难不倒她。
如果有东西难一难她,也许不是坏事。
当代著名作家池莉:“我必须溺爱我孩子虚弱的地方,我必须以溺爱增强我孩子的软肋。好让她逐渐适应这个专横跋扈的社会,适应竞争社会弱肉强食的环境。”
“也许她性格中有天生难以改变的部分,但我可以尝试促进她的素质更加强健和强大,慢慢变得不那么胆怯害怕和窝心难受,慢慢向人群当中去——不管他们怎么打击和掠夺你。”
“往后,长大了,这世界给你找不愉快的人,还多着呢”
有时我们有了孩子,感到这是上帝给我们的惊喜。有时我们又给孩子太多的赞美“孩子你真棒!”“孩子你太棒!”
为了孩子在家里吃饭洗漱更省事,激励她,我们也许会常常说“孩子你怎么总是拿第一”“孩子今天,你又是第一”
我们发现,孩子刚刚吃完晚饭,就自己拿个板凳要去洗漱,因为自己想拿第一。
但,等到孩子去了幼儿园,稍稍长大去了学校,去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我们发现,她也许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因为,在幼儿园、在学校,在参加一个活动的时候,她常常不能拿第一的。
一旦孩子遇到问题,遇到这样的心理问题,如何给孩子排解呢?
不然,孩子的挫败感会特别的强烈。挫败感太大了,就会不愿意去和小朋友们合作,不愿意去上学。
故事亲历:
孩子的幼儿园,紧挨着一个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送孩子去幼儿园,我就见到有个孩子,要上小学一年级。
天天爸爸送他到学校门口,小男孩天天就是不进去,还要走。
于是,他就被爸爸使劲揪着、拽着、拉扯着。
后来,小男孩索性就躺倒在地上。
秋天已经很凉了,那段时间,每天早晨,在小学门口,十有八九都能看到这个,躺在校门口地上的孩子和爸爸。
有时,还看见爸爸使劲用膝盖压着孩子的样子,一定是害怕,孩子从地上爬起来跑了!
孩子太可怜!
我们如果不希望孩子也这样,或者心理有很多的内心冲突,那我们就需要从现在开始,从很小就开始。
给孩子一个越来越正常的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尽早让孩子做回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这个“挫折”教育,也是逐渐让孩子承受得起的。
而不是等到孩子长到很大了,世界观或习惯都形成了,再去改变他,“木已成舟”太困难。
而且这些,往往可以追溯到大人的习惯、价值观走向,这些直接导致了这么一个,看起来不好收拾的“家庭教育”的烂摊子!
“宝子题老是做不出来,生很长时间的气了,你赶快去劝劝她”我给中途去忙别的事情的妈妈悄悄说。
平时都是妈妈带孩子的数学学习。这次进展到这个题的时候,她忽然有事,中断不回来了。
“你自己再想想”妈妈临末了留了这一句话。这句话,让宝子在这里做了这么久。
“宝子,我们做事情,不要希望一次解决”“比如像刚才爸爸说的清华北大大哥哥大姐姐,也许没准哪一天,上洗手间的功夫,他也许就想出来了”
“有毅力做事情是好事,值得表扬”,“但不是,一下,或者一晚上都做完,要慢慢来!”
我说的话,也许有点作用。但,看眼眶里闪着泪花的5岁宝子,依然一动不动地扭着脸坐在那里,生气。
“小桐泡”有个优点,就是做什么事情,不做完,绝不罢休。不服输的劲头,着实让爸爸很惊讶。
这也许和我们平时一贯的坚持,给孩子自由,常常不打扰她,常常不打断她,给她自己自由空间有关系吧。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工作’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走向社会,脱离依赖他人,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的最好途径。”
“一旦孩子有了这样的自由环境,一旦孩子有了常常不被打扰的工作,孩子得很多疾病,甚至都会自然消失。孩子会变得异常的健康和阳光,以及富有爱心。”
摆积木是不是“工作”?对孩子来说,这就是“工作”。
自己翻翻书是不是“工作”?这也是“工作”。
“宝子,我们该吃饭了!”
“爸爸,我看完再去”她拿自己的幼儿图书去读,常常一拿就是一套,要么摆满了小垫子,要么摆满半个床头,然后,就静静地翻,静静地看。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专注呢!
此时此刻,我们常常会给她一个十分安静,不被打扰,也不被吵到的环境,让她静静地享受这种美妙的“工作”时刻。
“还不赶快出来吃饭?”有时大人还是禁不住喊她。喊她是喊不动的,我了解“小桐泡”,她一定会做完。时不常的,我也会在旁边观察,陪着她。等一会儿,和她一起吃饭。
“看完了”她就会高高兴兴的去了。
这就是孩子“专注力”。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不是做什么事情都浅尝辄止,做什么事情都不主动,所有的事情都依赖你,那么,从小就要有意识的,给孩子自由,别打扰少打断孩子的工作。
其实很简单,我们对孩子的管教,常常来自于我们的“有意识”呢。
不知道,就会是无意识,那就很难帮孩子形成习惯。
带孩子,常常需要学习的是家长,家长时常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赶上孩子的成长,更好地呵护孩子。
但,这个“专注力”太强,也有副作用!
“太专注就是抓住不放”,就是“不放弃”,这常常会容易较真、生气、发脾气,常常就会去争;争来争去,那就是“累”,累人和累心,累孩子累家长。
很多事情是“双刃剑”,所以,家长的守护,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多么的重要!
不然,没有时时处处的“用心”陪伴孩子,家长也许常常看不到它的“副作用”吧?
“哟,还在做这个题呀,歇歇吧”“解铃还须系铃人”,妈妈俨然就是老师。
柔和的声音,显然是起了作用了。
我在想,也许孩子在学数学这件事情上的“关系”,妈妈和她更亲密。所以,妈妈一说,状况大为改观。
“噢噢噢!”一会儿,宝子就好了,开始又蹦又跳玩别的了!这就是孩子自然的天性!
晚间阅读,妈妈给“小桐泡”讲的童话,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大意是“我的礼物是愚蠢”。
有个孩子,上帝派天使给送来了礼物,是“愚蠢”。
于是,他无论做事说话,都会有一些“愚蠢”在里面。
他有些苦恼。趁人不注意,他把“愚蠢”的礼物悄悄丢掉了。
于是,他不再愚蠢。
考试每次都得第一;表演得第一;唱歌第一......
小朋友玩的所有游戏,他居然都是第一。于是,不再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游戏;
下棋也常常得第一。于是,他没有了对手。
他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不快乐。
于是,他又悄悄地把“愚蠢”捡了回来。
一切都变得正常起来。
他依然会做一些愚蠢的事,说一些愚蠢的话,可他很快乐。
读完了这个童话,妈妈简单地总结了一句:“任何事情,都不会完美”。
宝子急着去姥爷那里。虽然匆匆听完,但,我感觉,对孩子来说,这也不失为是一次滋润心田的心理课吧?
一次内心的疙瘩解开,也许不足以决定她的性格,孩子也还会有天生难于改变的地方。
但,我相信,孩子下次的思考里,孩子的潜意识里,一定会多一份可以宽慰、可以理解这个世界的思想和出口吧?
童话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可我们恰恰可以从童话里,从日常和孩子的亲密关系里,让孩子学会面对。
学会有一天,爸爸妈妈也许都静静离开的时候,孩子自己一个人,也还有能力、有勇气、有智慧面对。
常常陪孩子,我们就有机会,就有机会和孩子说话,和孩子交流、交心。
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亲子教育里,有一些“愚蠢”,恰恰是“大智慧”,这也许就是中国古人说的“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吧!
原创:小桐泡爸爸 公号:小桐泡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