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去婆婆家,商量明天清明节去老家上坟的事。
公公像呓语一般念叨着:“从来也梦不到你太奶奶,你太奶奶性格好,生前眼睛不太好了,吃东西都看不清楚,我把肉夹到她碗里,她送到嘴边,一闻是肉,就又放回我碗里,有啥好吃的,从来自己不吃。你看,死了以后,也不来劳烦人。你太爷就不是了,经常梦到……”
人死后到底去了哪里,是不是真能进入人的梦里传达自己的要求,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活着的时候,多为别人想,生前为别人做了什么,死后将永久地留存于别人的记忆中,不用借助梦来传达。
去的,就永远地去吧,不要再来叨扰活着的人。活着,就好好地活吧,多为别人想想。
公公跟老公再三嘱咐:“明天去了那,多填些土,把周围平一平。把花圈放牢些,今年不让烧纸,就念叨念叨吧!就说今年疫情,钱不好赚了。”
这应该是最实在的祭词了吧!
人岁数越大,对这些事越在意。听着他们爷俩的谈话,我感到心中一暖。这就是传承,这就是血脉,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教着,一代一代地延续着。延续着希望,延续着孝道,延续着传统……
都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清明节祭祀,是规模最大的仪式。无论现在家住何处,都要驱车回到老家,寻根祭祖。以前的我不太理解,总觉得这事是徒增麻烦。现在,我明白了其中的意味。是因为又老了一岁吗?
珍惜无梦的日子吧!愿每一个清明节,于你我,都是普通的一天,无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