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记忆:从镰刀到联合收割机的时代变迁

一夜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宣告着收获的季节已然来临。

如今,十多亩麦田只需一日便可收割完毕,玉米也能随即播种。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入田间,不一会儿,金灿灿的麦粒便如流水般倾泻进三轮车斗。这些麦粒被直接运往粮站出售,随后播种机便开始作业,玉米种子在下午的阳光中落入土壤。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让农事变得高效轻松,却也带走了那些充满汗水和欢笑的珍贵记忆。

小学时代的麦收,是从"糙场"开始的仪式。父亲会先在临路的田头割出半亩见方的空地,将土地整平。若是天气干燥,还需从家中运来大缸清水,泼洒后用石磙反复碾压。经过两日的曝晒,这片空地便成了光洁如镜的打麦场。

当麦场准备就绪,田间的麦穗也已熟透。镰刀便成了最亲密的伙伴。清晨的露水让麦秆略显潮湿,割起来虽不顺手,却少了麦芒扎人的烦恼。正午时分,骄阳似火,麦秆变得酥脆,镰刀过处,麦穗应声而倒。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沾满尘土的脸上冲刷出一道道沟壑。手背被麦芒刺得通红,脚踝也被麦茬划出细密的血痕。一天的劳作结束,洗净满身泥垢后,火辣辣的刺痛感便从四肢蔓延开来。

拉麦子是项技术活。父亲用大叉将麦捆稳稳地码放在驴车上,我则站在车中央,将麦捆踩实。满载的麦车行进在田埂上,颠簸中总有麦穗掉落路旁。这时,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拾穗者,他们弯腰捡拾遗落的麦穗,那画面宛如米勒笔下的《拾穗者》再现。

打麦场上的时光最是难忘。烈日当空,父亲赶着牲口拉着石磙在麦场上画着同心圆。碾过一遍后,我们便用长叉翻动麦秸。这段间歇成了孩子们的欢乐时光。我常在麦秸堆里练习"折墙根",虽然屡屡失败,摔在柔软的麦秸上却也不觉疼痛。姐姐则喜欢用嫩黄的麦秸编织戒指,那精巧的手工艺品戴在指间,能让我们开心许久。

酷热的麦收时节,母亲总会准备消暑的饮品。绿豆红薯汤清甜可口,薄荷糖水沁人心脾。偶尔有卖冰糕的少年骑车经过,那一声"谁要冰糕"的吆喝总能让我们雀跃不已。一根冰糕下肚,夏日的燥热顿时消散无踪。

扬场是最考验技术的环节。父亲站在上风处,将混合着麦粒的秸秆高高抛起。风带走轻飘的麦壳,金黄的麦粒则簌簌落下。我负责用大扫帚将未脱净的麦穗扫到一旁。经过反复的扬筛,饱满的麦粒终于得以呈现。

从割麦到入仓,十多亩麦田要经历三四轮这样的劳作,前后持续十余天。中学时代,小型收割机的出现让农事轻松了不少。工作后,大型联合收割机彻底改变了麦收方式。如今,智能化的收割机不仅能自动统计亩产,还能将麦秸粉碎还田。驾驶室里空调送爽,农民再不用忍受尘土与酷暑。

麦收方式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挥汗如雨的镰刀时代,到高效智能的机械化作业,农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是农业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生动写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乡村振兴的蓝图必将实现,农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六一将近,天气好像又炎热起来。市面上开始有人兜售成熟的杏儿了,朋友圈里也有很多采摘杏儿的消息和图片,看起来是杏儿成...
    一轮明月天涯客阅读 1,210评论 18 86
  •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麦收季。 几天前,早晨上班时就发现105公路上南来北往的高大威猛大型收割机就像奔赴战场的英...
    神奇女侠ahua阅读 937评论 6 6
  • 麦收时节难忘那远去的记忆 陈建政 自从我上完大学分配工作后,每到麦熟季节,我...
    YINGHEYU阅读 1,284评论 3 5
  • 文/蜗牛儿 每年过了芒种,父母总要操持着回老家,因为要收麦子了。老家里还有七八亩的地,每年都是一季玉米一季小麦,我...
    蜗牛儿阅读 1,142评论 10 25
  • 麦收记忆 (2009-05-31 17:44:05) 一个多月前的清明节,回家乡扫墓时,两边麦田还是郁郁青青碧波荡...
    晴鹤563阅读 34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