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去朋友家玩,见识到了让我震惊的一幕。朋友家儿子已经上初中了,去他家那天是个周末,一家人都在家,刚一进家门就看见他家儿子正缠着朋友的老公,让他给买一款电动玩具,起初我也没太在意,后来突然听见“砰砰砰”的声音,只看见孩子拿着朋友老公的手机在地上摔着,嘴里大声地叫喊着“快点给我买,不买等会我就把电视也砸了”。
就在我以为他们两口子要严厉地呵斥孩子的行为时,朋友的老公竟然平静地说:“好了宝贝,爸爸这就给你买。”,朋友见状更是附和着“没事啊,一会你爸爸就给买”。
看到这情形都有点震碎我的五官了,事后跟朋友聊天说起这件事情,我劝她,孩子不能这么惯着,真正有需求的东西一定要买,没有需求的东西要克制,同时孩子的脾气也要管管。
这时候朋友才跟我抱怨自己家孩子向来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衣服、鞋子一定要穿名牌的,学习用品要买最贵的,出门一定要打车,请同学吃饭动辄上千,这些事情他们也想改变,但是每次跟孩子说都会闹的天翻地覆,索性他们也就由着孩子。
朋友两口子也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生活则是能省就省,平常上班都带饭,节假日也很少出去玩。于是我试着询问“孩子变成这样,你们想过怎么解决吗?”朋友回答说他们应该跟其他父母一样对待孩子,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教育出错了。
后来我就给她讲了陈嘉庚教育陈家孩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是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的,其中有一位嘉宾叫陈君宝,他的祖父是曾经赫赫有名的“橡胶大王”,也是一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他就是陈嘉庚。
陈君宝回忆说令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祖父陈嘉庚说的:“该花的钱千千万万都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都要省”。
这个朴素的道理教给陈家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金钱价值观。
“陈嘉庚留给陈家最宝贵的财富究竟是什么?”主持人问
陈君宝说:“吃饭的时候,我们夹菜夹到我们自己的碗里面一定要吃完,如果你吃不下去你就别拿了,那些夹过来吃不完的菜下一餐还得吃,现在还是这样,比如我父亲,他用抽纸,一般我们用了就丢掉,他抽了撕一半,放回去,用另一半,也影响了我们”。
像陈家这种人家无论是在十九世纪还是放在现在都是家境殷实的人家,但是过的却是跟祖辈一样的简朴生活,这种简朴风显然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究竟是怎么样的家庭教育和家庭背景让陈家人形成了这么好金钱观呢?
这还要从陈嘉庚的故事说起。
陈嘉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早接触是从我们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陈嘉庚办学》,讲的就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到故乡,发现家乡过于贫穷,连私塾都办不下去了,他就为家乡的孩子担忧,然后他就几十年如一日的给家乡出资办学,而他自己只过着那种简朴的生活,这篇课文也表现了一名华侨深切的爱国之情。
具体来说说这位爷爷的故事吧。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17岁那年他离开了集美区,漂洋过海去到了新加坡,在父亲经营的米店打工,后来米店因经营不善米店倒闭,他随即借了7000元办了菠萝罐头厂,经营的很出色,再后来又开办了30多家工厂,成了远近闻名的“橡胶大王”。
这位南洋巨富,非常的节约,平常身上的现金也不超过5块钱,从来不在外面乱花一分钱,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少花一文钱,就可以为国家多存储一文钱,积少成多就可以兴办学校。
也是因为这样的人生信条,陈嘉庚的生活也特别有规律,早餐是牛奶一个鸡蛋,晚餐是一碗白饭,一碗红薯粥、一块红豆腐乳,仅此而已。饭后散步半小时,然后处理社会工作一直到夜里12点再回家。
陈嘉庚从来不穿名牌,除了两三套比较好的礼服之外,其他的衣服都是穿了很多年,很多地方都是补丁,所以他的侄子就回忆说,陈嘉庚有一件黑色的棉背心,穿了十几年,里面的棉絮都露出来了还舍不得扔,还有两只破旧的小皮箱,其中一只提手已经断了他就接上麻绳继续用,另一只箱子皮裂了也是简单的粘了粘继续用。
陈嘉庚自己生活简朴,也同样要求家人一样的生活,他们家有一套老式的家具用了几十年,真的已经很破了,他妻子找他要500块钱想要换套新的,结果被他狠狠地责备了一顿。对待子女也是这样的态度,他的五儿子陈国庆,15岁的时候在道南学校读书,妈妈给他买了一个领带,结果这事让陈嘉庚知道后遭到了严厉的批评,直到他自己工作赚了钱才第一次系上了领带。
后来陈国庆离开学校到了自己家的制造厂上班,说上班的前一天晚上,陈嘉庚就跟他说,明天你自己搭公共汽车去,不许搭家里的汽车,儿子很不理解,但是陈嘉庚对这件事有他自己的解释,“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是乃害之,非爱之也。”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讲父亲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不是说多给钱就是爱,你可以给他很多道德情操上面的爱,而且他认为不是多给钱是有好处的,如果给了他钱,他用不好,那对他来说是害他,而不是爱他。
陈嘉庚一辈子兴建办学,按当时的黄金价格算,他这一生献给文化教育的钱超过一亿美元,1913年春天,在陈嘉庚不懈努力之下,第一所近代化的集美小学在福建东南海滨建成,后来陈嘉庚又增办了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等的专科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校,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他规定中学生只交伙食费,学费和住宿费都是免交的,师范生也是不用交伙食费的,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不管你是中学生还是师范生住宿,像日常用的被褥、蚊帐都是免费提供的,另外他还奖励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每人每星期一斤肉,这种奖励方式不仅在私立学校是唯一,在公立学校也很少见。
1919年,陈嘉庚把家里积存的400多万钱全部拿出来开始兴建厦门大学,因为他坚信,“国家之富强全在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教育”,在当时的校址上,怪石林立、荒冢遍布,陈嘉庚不仅是亲自敦促工人开采坟墓,还亲自为地基挑选材料,他也亲自修改美国建筑师设计的图案,总而言之,用各种这样的方式来降低造价。
1921年厦门大学落成了,有人建议将学校的主楼命名为陈嘉庚的名字,但是遭到了他的强烈反对,他说命名不应该含有私意,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所以他坚决杜绝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1930年经济危机爆发,陈嘉庚办学的压力也突然增大了,曾经有一家英国银行找到他,让他停止办学就可帮企业渡过难关,陈嘉庚拒绝了,他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大厦,办企业就是为了办学校,如果不办学校我办企业又有何意思”。为此,陈嘉庚做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
为了支持集美和厦大的支出,陈嘉庚变卖了自己的三座别墅。在抗战时期,学校的很多校舍和住宅被毁,陈嘉庚也是命令先修校舍,也是因为这件事情,陈嘉庚“毁家兴学”的声名在海内外华人当中广为流传。
一直到1937年在独立支撑了16年之后,陈嘉庚再也没有力量支撑,无条件的将厦大献给了政府。
1961年,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他依然没有把财产留给子孙后代,而是把三百多万遗产全部捐出,作为集美学校的校产。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像陈嘉庚先生那样拥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但是对每一个小家庭来说,好的教育一定是家族成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结果,尤其是在孩子的价值观、金钱观还未形成的初期。
古人也教导我们“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望不可过度溺爱孩子,应该正视每一分钱都是由一滴滴汗水换来的,勤俭节约是我们大中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德,也是一代代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