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都是被教育要快一点,要多一点,要努力。知识不断的被灌输,但是爱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好像并没有被真正重视过,更多的时候都觉得情绪来了走了都是自然现象,普通人都不会想到去分析情绪,掌控情绪,利用情绪。而这本书读后,你会对情绪的变化有很清楚的了解,并且最棒的是它不但告诉你该怎么做,还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的成长经历告诉自己,一个孩子成长的环境真的太重要了,不是只要有爱就够了的,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是在每天持之以恒的环境下才奏效,我以前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都很急,自己很多时候是被催促着完成要做的事情,后来发现重要的事情也没真正做好。后来自己做民宿,做青旅,又选择生活在村子里,逐渐才发现这样的生活环境更适合自己,究竟为什么适合自己也不清楚,可是这时候自己已经快40岁了,不断的寻找下也花去了很多的时间。寻找正是来自于对过去的不满足,所以生活总是有两面的,正是那些缺失带来的不满足才促使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更好的生活,结果的好坏都看你的心态和行动,这本书恰好就是在心态和行动两方面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有很多自己过去被忽略的情绪,自己未定义的概念,在这里被一一的列举,分析,解答,最后给出行动方案,如果你是一个行动派,你就马上会从中学到并且改变。以前看过日本其他作家写的空间整理,人生整理,都能从一个角度给自己理清思绪,这次的情绪整理更能让情绪各自归类,形成自己的情绪脑,从而让一点点情绪的小变化来影响你的生活质量提高。
悲观主义是心情决定的,乐观主义是意志决定的”。能够在何种程度上贯彻你的意志,决定了你会用怎样的情绪来接受现实,带着怎样的心情度过每一天。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半年时间,心中时常会有不安,一会儿想着去日本,一会儿惦记着很多自己还没完成的事情。于是总也不能享受这个眼前的生活,其实眼前的不是也很好了吗?有自由,有一定的经济保障,有家人,父母安康,除了自己还没有爱的人陪伴,起码自己想去的地方都去了,身体依然健康有力,再好的未来不也是N多个美好的眼下积累而成的吗?所以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的审视自己的思绪,原来这种定不下来心就是叫做"不安”啊!原来不安是来自于“看不到的未来,以及未做好的准备”,以前也有朋友想帮助自己,劝我要定下来,劝我“身安茅屋稳,心安菜根香”,能听一句诗词就对人生有重大改变的人不知道能有几个?总之对当时的我来说完全就是一碗鸡汤,产生不了实质性的改变,也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都需要自己去悟,悟性怎么样谁也无法衡量,但凡是老师的人,没有人在技术层面给你指导,那不成了教练了吗?(我一直认为”人生教练”这个职业特别酷,以后也一定会特别火,假如再有些佛学知识和人生阅历,也许它会比教师这个职业更加长青吧?)所以,自己也是就糊里糊涂的过吧。
但是书中阐述的很多观点:
*每天都在生气的人,会无意识地认可生气的状态,因此会把愤怒摆在脸上;一直都非常消沉的人,会认可消沉的状态,因此一直心情低落,无法从悲观的情绪中解脱。
*而擅长整理情绪的人的特征是把对自己而言必要和不必要的情绪分开,然后再进行选择。这种人才会达成自己的目标。
*不会整理情绪的人的特征是不论怎样的情绪,他们都会完完整整地吸收,然后便不知所措、惴惴不安…
*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说着简单做起来难,但是搪塞和回避等行动是可以训练的。虽然不容易,但一定可以成功。
*最根本的是“不会因为这种事情就跌倒”“很快就会打起精神”这种乐观地生活下去
*悲观主义是心情决定的,乐观主义是意志决定的。
如何应对悔意:
过去不是用来后悔的,而是拿来利用的。我们总会迎来感谢它的一天
如何应对不安:
1做好应对对策
2想出情景,做好准备
分出轻重缓急,找到我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
放宽心胸
总这么担心也于事无补
只要做了,先把眼前这个做完,再将目标分解。
如何利用不安:坚持做自己能做的,即便没做完,自己做出最大努力就够了。而且工作时,因为不安的产生,让自己快速行动起来,会使自己更加努力,比如收集完备资料,让未来可知,不断的做好眼前的事情,不停的努力,切换头脑,有个好心情,等到下个阶段开始又会有积极的状态来面对新的局面。在旅行中,如果太模式化,一切都可知,好像也会显得无趣,所以不安还会让自己换取更多未知的乐趣。
切忌:对未来过度担心,不断念叨:怎么办?怎么办?
2如何应对焦虑
焦虑产生的原因:
1时间的压力
2和别人比较
应对的方法
3如何让梦想变成现实
4如何把自己变成乐观主义者?
不要去想“不会生气的自己”,而是要不停地描绘出一个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淡然接受,可以高声大笑、心胸豁达的自己,然后采取符合这一类期望的行动。
在处理怨恨情绪的过程当中,此时要做的不是优先整理情绪,而是有意识地思考“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5如何不那么烦躁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充分利用时间,抱着“这样正好”的心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计划,在等待中完成,约在书店是不错的方法,或者一边对未来有所期待,一边等待,就像小时候期待去旅行时的心情一般,就会不那么烦躁了。
从小就听说要戒骄戒躁,可是怎么做到,中国人喜欢用“悟”的方式,而作者说“自己一个人什么事都做不成,都是因为大家愿意帮助我”的感恩之心,可以减少烦躁。我觉得这种方式更能够让人马上行动,书里的观点是:向他人发泄的怒火和烦躁等情绪会变成怨恨反弹回来,而对他人的感谢会变成爱反馈给自身。我们给予他人的,他人最终会还给我们。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