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过世后的事啦,算是为了怀念这位百年来唯一一位女先生,我便买了它。当时大概只是匆匆翻过一遍,对于第二部分的梦境也没读明白,直到最近几天再次翻看才弄懂其中含义。
(一) 万里长梦
开篇杨绛先生就写道“万里长梦”,实际上是以梦境与现实夹杂的形式来描述那段与至亲分离的悲痛故事。通过杨柳的特征变换来体现时间的流逝,所以我们不难算出钱钟书先生是秋天入院的,就在杨绛先生一脚一脚的奔走照看了老伴一年多后,她牵肠挂肚的阿圆也住院了。两位至亲同时住院,我想对于一般人的打击都会不少,又何况是一位老人?这个痛该有多长?
还记得杨绛先生做母亲大概半年时间,自己的母亲去世,她痛哭流涕,悲痛难忍。后来她说“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是啊,那个时候至少还有钟书的陪伴。然而眼下这位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就像她在书中描述的“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读到这句,我已潸然泪下,不该再让孤独的老人品尝这种痛,一个曾经温馨的学者家庭,在古驿道上相守相离,最后只留下杨绛先生孤身一人来回忆和纪念“我们仨”,离愁中夹着温馨,淡然中夹着无奈。从此,他们失散了。这段是我最不愿读的,如果真的有童话故事就好了!
(二)灵魂伴侣
杨绛和钱钟书先生都是嗜书如命的人,他们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他们一生都沉浸在那些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们都感到满足。
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是啊,假如他没有名,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险”,分享“石子”和“格物致知”。杨绛先生在书中不只一次提到“我们仨”在一起的幸福。如“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幸福,我把它理解为“灵魂伴侣”。
(三) 精神家园
“我们仨”都是爱读书的人,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一个把读书和工作称为乐趣的人,我想那便是她的精神追求。有人说,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人的心往下沉。书读多了,心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的淡然,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仨”能够过的这样温和,处事不惊,与他们爱读书有很直接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沉思,人生不会如童话那般“从此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多则百年。既然不能拉长生命的长度何不拓宽它的宽度,在有限的生命长河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持之以恒。对待伴侣,多一些理解与宽容,进而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对待孩子,多一些耐心与童心。与人无争,不攀不比,耐心陪伴,静候花开。终会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珍惜,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