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到底有没有情绪?
“圣人常无心”。
本章开篇第一句就说圣人是没有心的。
当一个人没有心会是怎样的呢?
“以百姓心为心”,别人怎么样他就怎么样,这不是墙头草嘛?!
对善与不善的人都给予善待,对信与不信的人都给予信任,这不是毫无底限嘛?!
这样还能称之为“圣人”?
其实,这一章按倒叙来读就能找到答案:
最后一句“圣人皆孩之”,圣人对什么事情都像个小孩子一样。
小孩子是怎么样的呢?去幼儿园里走一圈就明白了,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躺在地上撒泼就躺在地上撒泼,刚和这个朋友吵完不到半分钟又和好了……
纯粹又天真,随性而无心。
这就是对第一句“圣人常无心”的注解。
再来看倒数第二句“百姓皆注其耳目”,凡夫俗子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并因此而引发各种眼花缭乱的情绪。
这正好又是前面第二句“以百姓心为心”的对比,只有圣人才真正关注凡夫俗子的心性,像上帝之眼一样。
同样的,“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这一句,也是对圣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的解释:圣人之所以善待一切、信任一切,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歙歙焉”地收敛自己的心性,不以别人的善恶和真伪来改变自己的善与真。一个人的不良善、不信诚,不影响圣人自己的良善和信诚,也不影响圣人对这个世界最质朴的看法——“为天下浑其心”,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浑然天成而真实的。
所以,圣人不是“墙头草”,也不是“毫无底限”。相反,是始终坚定其本真内心的。这份“心”是一直恒定,不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的,所以看上去没心没肺“常无心”的样子。
那么,圣人的这种“常无心”,到底有没有情绪呢?
显然是有的,只是他们的喜怒哀乐,像孩子一样,随性而发却又不留痕迹。圣人的喜怒哀乐就像一阵风一样,刮过去就没有了。而俗人的喜怒哀乐就像石块投入水中激起的万道涟漪,层层叠叠,无穷无尽。当俗人的喜怒哀乐也出于“无心”时,他的喜怒哀乐就和圣人的喜怒哀乐一样了。
所以,当圣人被惹毛了的时候,他照样也会发火生气;当遇到高兴的事情时,他照样会开心一笑;当看到悲伤的故事时,他也会流下伤心的泪水。但,圣人的所有喜怒哀乐,都不会住在心里,所谓“心不住相、心空无相”。这就是圣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