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校友合唱团要演出一场民国时期的学堂乐歌。其中,有一首是霞霞的太爷爷于1918年创办的敬德国民学校(位于宁波镇海)校歌。
霞霞虽祖籍宁波镇海,但不会说宁波话,凭着外语博士的语言学习天赋,听着本族叔叔唱,记下了大致发音。不过,为保证准确,她请我用宁波话朗读并录音,给团员们示范学习。
一进孔墅岭,迤逦行,就是横河村。
横河洌且清,环田行,旁峙一校新。
这是吾侪好学校,也是吾侪好家庭。
朝朝入校门,见校训,
大书“勤、诚、爱”,一读一自省。
上课堂,学业最要紧,课余运动更起劲,
三育齐备成完人,不愧中华大国民。
为此好学校,好家庭,我爱你无穷尽。
歌词可谓文白混搭,其实还真有点不太好念。像“迤逦”、“洌”、“峙”、“吾侪”等这些词,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日常口语里是根本碰不到的了,不知道1918年的镇海人会不会这么说。
虽然只是随意的录音,搞得我比在录音棚里还紧张。不过,多读几遍以后,觉得这样的混搭也还挺搭,顺带着,也就完成了“录音作品”。
发给霞霞,她说基本没问题,只是有一个“这”字,她觉得和她曾听到过的不太一样,我的接近“ge(i)”,她叔叔的接近“cuo”。我问会不会是歌词有出入,她说会不会是比较古旧的发音,因为,这个叔叔毕竟得有七十岁了。
我又揣测了一会,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她叔叔使用了相对书面语的发音方式,“这”也可以念“zo”,和“cuo”就很接近了;二是虽然镇海地方并不太大,但有甬江相隔,两岸的口音还是有明显区别,会不会是我家离她太爷爷家还有点距离。
于是,我问她,这个“孔墅岭”、“横河村”具体在哪个行政区。她找来资料,说应该是在现在的北仑(旧属镇海县管辖)大碶附近。
据《镇海县志》记载,1985年10月,镇海县建制撤销,划分为镇海、北仑2个区。短短的三十多年,我印象中的区划调整就有三次。我老家,镇海下辖的骆驼,就从骆驼区变为骆驼镇,再到骆驼街道。
我跑到高中校友群里问,有没有北仑大碶的,来来来,帮我朗读一下歌词!
“虽然是,但不会念啊…”
问及“孔墅岭”、“横河村”,她表示知道第二个(“横河村”)。
另一个同学也冒了个泡,“有孔墅岭,大碶与小港交界处,南面为大碶,北面为小港”,“经查实,现在大碶河南村原先就叫横河村”,“不过现在拆迁了,已并入社区,原先村组织仅保留了经济股份合作社”。
解答这么详尽,你来朗读一下?
“不是大碶人,念不好…”
看来,还是我自己来吧!
虽然没找到人朗读,不过,还是有收获的,我把上面的信息转达给了霞霞。
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回去的时候,都快要迷路了;如果区划,道路,小区再改名或拆迁,那就真找不着了。
还好,我们还能从音乐作品中,了解曾经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历史地理,听到曾经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