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是心怀仁心善念,有理想、有期许,积极进取、乐于助人、时时反省者。简单的说,就是有理想,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但在当下,太多的人讲究及时行乐,君子可能会被当成傻子。所以当下的君子更要比一般人聪明些、努力些、通达些。“君子不器”就尤显重要了。
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器”是工具,“道”是目的。我们的教育,都得通过有形的“器”来实施。教材、练习册,备课本都是“器”。练习、考试、分数都有形,都是“器”。但我们往往把分数、练习等“器”当成目的。分数背后的品质,习惯,精神等“道”被忽视了。
今天下午许老师借我班试课,因他不清楚学生情况。第一个问题就点了“郭同学”回答。郭同学是班上最差的,我上午请他读一段文字,四十多个字里面就读错了五个字。我一般不会主动点他,除非他顽固的举手。许老师主动点郭同学,郭同学特别兴奋,整堂课积极举手,获得了九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尽管每次答案都不怎么准,但无形的渴望成长的兴奋感被点燃。这就达到了“道”的目的,“道”的兴奋感又促进了“器”的完善,最后一次说导游词还不错。
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君子应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很多老师受体制影响,往往只囿于一技之长。一技之长又往往只囿一校之间,一班之间。与本校有关,本班有关,本职称有关,则兢兢业业,其他就一概不闻不问。人生就只成了一个教书的工具,甚至只为本班学生服务的工具。生活中不会用支付宝、滴滴打车,教学中不会用电教设备,知识上不懂文史哲的老师大有人在。经常在一些培训会上看到少数老师学习不守纪律,自助餐不讲秩序。“器”都不愿意做一个“良器”。
君子不器。君子不会成为他人的工具。成为他人工具的人不是君子。君子不会被当枪使。被人当枪使的人不是君子。曾经有一段时间,出于本真善良的个性,我对所有人的要求都有求必应,自己就常常陷于困惑之中。
例如某次接受单位的一个任务,外出宣传,领导承诺我们宣传单上的都是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我们卖命宣传,寒风刺骨中,凌晨五点出发,车子没有空调,车内人呼出的气还使前挡玻璃蒙上一层雾,我们不得不打开车窗,凄风冷雨中,我们不觉得苦。但后来知道宣传内容是假的,一种被当枪使的感觉是非常苦的。
又如我喜欢与人交流教育的问题,也非常乐于帮助一些年轻老师成长。但经常微信或QQ发送一些资料或想法给老师,却得不到回应。原来我并不是很重要,只是偶尔被需要。只是需要的时候才被想起,我们并不是对等的朋友或同事关系。为了避免当“学习工具”使用,减少盲目等待的焦虑次数。我不再与此类老师交流。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说到:“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是指保留原始气息、纯朴自然的木料。“朴散”,是指纯真之道分离变异。不守纯真之道,则容易成为一个工具。朴的原始性是最为重要的。失去了原始的纯真,就失去了应用道的基础。有一位年轻老师,看似纯真好学,前途无量。但后来我发现他的人际关系太复杂。很难聚拢自己的灵气学点东西。很为他可惜。有道的人、圣人是最理解“朴”的作用的,如果在世间应用起来,乃至可以成为百官之长,也就成为王者。有智慧的人,行世间法,是不会舍弃“朴”这个原材料的。
我们做教育,也要珍惜“朴”这个原始材料。现在的功利教育把学生的“朴”毁得差不多了,所以德育工作很难做。比如学校很多迎检工作,不得不弄些假课表,假班级。本来这些材料仅限于老师层面知道就行,但为了检查的需要,很多的假直接要学生来参与,这就破坏“朴”了。在一次迎接国检之后,有位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发牢骚:“天天教育我们守诚信,学校带头骗人,没有开展的活动,也要我们说开展了”。有些老师为了升学的需要,反复给学生洗脑:“你不考上大学就没出息”。这本身就是一句大慌话。洗脑多了,“朴”就破坏了。学生长大后,就只能成为“器”了。道法自然,人的天性、本性才是“朴”,才是“道”。我们只有回归人的本性、呵护孩子的天真、天性。才有可能培育“官长”,培育“人才”。
"君子不器"。老师当有君子的胸怀,不囿于“器”有"志"于"道",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合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有担当,有责任,有远方。
“朴不散”,保持纯真,“守朴用朴”有自由之思想,有自由之主张,做有大智慧的人。“守朴用朴”做真正的教育,做身心灵成长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