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过现金就像氧气,99%的时间你不会注意它,直到它缺席。那杠杆,也就是更多的现金是不是意味着更多的氧气,好像是未必。即便是,对身体也不一定有好处。
玩杠杆的人多了,但玩得好的很少,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人性。
杠杆一般有成本有期限,系统内的杠杆还有止损指令,像券商融资、场外配资、结构化产品、B级基金和期货等等。普通投资者要同时驾驭成本期限和止损这几件事并不比一个女司机开一辆手动档的车容易。
就拿成本来说,以上证指数为例,往前五年到现在的累计涨幅不超过30%,折合年化收益率5%左右,假如你用的是利息为8%左右的券商融资进行五年期的指数投资,粗粗算下来平均每年净亏3%以上,基本上是给券商打工了。
但这还不算事,与成本相比,杠杆的期限让人更加压迫。你融到钱后就得时刻算着还钱的日子,一不小心还会被逼仓。即便离结账的时间还有,但短期盘面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你的情绪。
再退一步说话,即便你真能驾驭成本和期限,但强制止损指令就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想象一下,如果你用的是系统内的杠杆工具,就这轮5178到2850的下跌你搞不好就被强平好几回了,剩下要真能再创新高也基本上跟你没什么关系了。在市场先生变脸的时候,加速恐慌的正是止损盘,复盘看看今年的股灾你就知道杠杆是一件多么容易失控的事情。
从大跌后的监管动态来看,带止损的杠杆工具都被限制好几轮了,可见去杠杆之坚决。但还是有人既想多用现金,又怕强平爆仓不想加杠杆,那怎么办。
巴菲特的保险浮存金模式(不确定是不是他最早提出来的,这不重要)似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保险浮存金是指保户向保险公司交纳的保费。当保户出险时,保费就拿出来付给保户进行理赔。这些资金,保险公司在留有一定比例的近期理赔或支付金额后,其余的可以拿出去进行投资。
想象一下,只要保险公司正常运营,保费就会源源不断流入,这就成为一笔稳定的现金流,相当于解决了期限的问题。然后,这资金还低成本零成本,甚至是负成本,又解决了成本的问题。最后,这笔资金基本上还不带止损,随便你玩,你持有股票坐几趟电梯都没问题。老巴好像就曾说过这保险浮存金比免费的钱更好用。
除了保险浮存金之外,还有其它资金也能达到类似效果,比如实体企业通过融资获得的资金。只要实体正常运营,企业就可以以产业为载体进行融资。尽管最终拿到手的很多是短期借款,但只要合理利用好几笔借款的时间差就相当于获得一笔永续资金,实现只还息不还本。但这种融资严重依赖经济环境,如果当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估计失误,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巨大。
金融杠杆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用好杠杆应该是这世上最难的一件事,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资金的不成熟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拿着有成本有期限有强制止损指令的资金的投资者、私募机构从一开始就是劣势投资者,连散户都不如。
如果说时间和空间是投资中的两个维度,那么杠杆可能就是第三个。记得有个朋友说过,同样是创造100%收益,与不加杠杆的时间换空间相比,如果你有足够大的确定性,哪怕只有1%利润,你加上100倍的杠杆同样也可以实现100%收益,达到以杠杆换空间的效果。但关键是,对于投资这件不确定的事来说,谁又有那么大的确定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