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 ——魏源
这句话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意思是:教导别人,就是要使其长处得以发扬,使其短处得以克服。 只有彻底了解自己的短处, 才能帮助别人去掉短处: 只有不依恃自己的长处, 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去年教的高三复习生中有一个英语很差的男生,满分150分,他的均分就是50分左右,但是他的理科成绩非常好,也就是因为英语拖后腿,所以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上一本。去年一年的复习中,他的英语依旧不理想,英语作为一门沉淀类的学科,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想通过复读一年来提高他,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同时对于复习生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剖析自我: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扬长避短、做好合理的计划安排和时间分配,即先计划自己冲一冲能发挥极限的高考成绩,然后再合理分配各科的分数,以此为基础分配自己各科投入的时间:事半功倍、极其擅长的科目可以少投入一点时间;拖后腿的“短板”科目多投入精力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考的成功!
“取长补短”这个词,在我最早的理解中其实是有偏差的,我认为“取长补短”是拿长处来弥补短处、最终达到目的的意思,我想犯这类错误的不止我一个人,同样有很多偏科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不然他们不会理所应当、理直气壮地继续偏科下去,而不是及时地纠偏,及时地补短;同样他们也不理解“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才会想当然地认为最长的板子可以补充短板,使最终的结果居于二者之间,直到高考成绩出来的一刹那明白不是这样的,然后追悔莫及,再复读一年。但是有多少复读生依旧突破不了对自我的认知、依旧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自己擅长的科目上,因为喜欢、因为感兴趣、因为擅长……而薄弱的科目因为不感兴趣、不擅长,所以不愿花精力去突破!最终导致又一次的失败!
其实,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扬长补短”中,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补短”,“扬长”因为有天资的助力,实施起来会更容易,到“补短”却需要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并附注相应的理性认知、正确的方法以及恒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