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关于学习,有句名言是这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据说现在年轻一代对此并不认同,年轻人追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厌恶“吃苦耐劳”式的学习,认为学习应该是快乐的,最好能寓教于乐。
有种教育理念说,既然每个人的性格和喜欢不同,就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喜欢量身定制学习方法。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就好像选发型、时装和卡拉OK歌曲的风格一样,这样不是很好吗?
的确,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叫VARK,即把学习风格分成四种:视觉、听觉、读写、动手实践,很多人到其官方网站测试自己喜欢的学习风格。
如果是视觉型的,可能喜欢用图片的方式学习;听觉型的可能更愿意听老师讲;读写型的人爱用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动手实践型的人最爱做实验和演示。当然,还有混合型的。
这四种风格就像四个门派一样,不同类型分属不同的门派。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多好啊!
好是好,可问题是,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是不是就能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呢?
这个问题已经被人研究过很多年,结论是…否定的。2017年5月29日,《科学美国人》网站刊登了一篇研究综述,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以前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比如如果学生喜欢视觉化的教学,就专门给他视觉化的教育,但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并没什么好效果。
现在网络教育越来越普及,很多学生在家自学,课堂教学可能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那就自学来说,跟学生喜好匹配的学习方法有没有好处呢?
答案是…没有好处。
说一个亲身体验的案例。疫情期间,孩子们只能在家接受网络教育,这正中我孩子下怀,看他脸上不露声色的皮笑肉不笑,估计他心中在窃喜,因为可以不用接受老师的随时监督,不用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活动,自由自在,多好啊!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比如葛优躺式学习、边听音乐边作业。
那么,学习效果如何?通过考试来测试这自由学习的效果,结果是--成绩大幅度退步,尤其是需要花时间背诵和记忆的科目。
本来,学习方法与自己的喜欢匹配,那学习过程该是多么愉快的,学习成绩也应该比原来更好。然并卵。
看来,“享受式学习”不等于就能学得更好。研究还发现,很多学生都喜欢的那些方法,恰恰对谁都没有好处。
比如把单词、公式、各种知识点做成卡片,没事拿出来翻看,认为有利于加强记忆。还有些学生喜欢用外部网站检索一些相关信息,按理说这有利于开阔视野。
但是研究表明,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好。闪视卡片只是简单的重复,外部信息可能跟你要学的知识点关系没那么大--它们不能帮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到底什么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
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就是“刻意练习”。成为任何领域高手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艺术,不是哲学、制度,更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更重要的是,想要成为高手,真正的关键不是训练时间,而是训练方法。因此,单纯讲究“一万小时”,意义不大。
有效的方法可以归结为:
[if !supportLists]1. [endif]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符合科学的人脑“记忆曲线”原理。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if !supportLists]2. [endif]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遍……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
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有相关研究表明,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if !supportLists]3. [endif]要把学习结果进行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的“反馈”。不测验,你就无法知道自己哪里“不知道”。
考试是最好的反馈。熟悉并不等于理解,理解并等于掌握。想要真正的掌握,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没有经过测验,知识只是幻觉。
[if !supportLists]4. [endif]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旧知识建立连接。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陌生,就像罗振宇所说,把新知识在旧知识上“缝一针”,新知识它才算真正长在你大脑之中了。
这些被科学证明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神奇,但也不好玩。
事实上,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习方法。
寓教于乐,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能学到宝贵的技能,开拓思维。但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或成年人,想要掌握一些高级技能,需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绝不好玩。
刻意练习要求重复训练。重复的东西不好玩,我们看小说、电影、刷剧,最不喜欢剧情重复。要取得成绩,必须刻意练习,这个过程会让我们一直遭遇挫折、犯错误,然后改正,再不断重复,直到真正学会为止。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尼尔·波茨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说到,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先贤说应该寓教于乐。教育哲学家从来都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这也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成功。
波茨曼还说:教育的目的,是要摆脱现实的奴役!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绝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斗争。
所有技能习得都来之不易,都需要持续的刻意练习,比如我们小时候拿筷子吃饭,这么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刻意而为之,否则,就无法把饭塞进嘴里。
毫无疑问,学习是一场“斗争”。说好听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那么,知识积累、技能习得则是一次次“奋斗”的结果。“奋斗”可不好玩,那是累活。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以为看懂或听懂就是学习,甚至觉得这学习过程还相当愉悦,但事实上,这种学习跟掌握是两码事,有时二者相差十万八千里。
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高度针对性地重复练习基本功,想要学什么功夫就应该练什么功夫,“功夫在诗外”不靠谱。
刻意练习不好玩。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决定性因素是学习环境。你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在打打闹闹中享受学习,那就不是刻意练习。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才是最酷的。
寓教于乐普世性有效的学习方法。你是喜欢愉悦的学习过程,还是更喜欢获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刻意而为之,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