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葡萄酒进口商,更多的时候我都需要
把精力放在实现一瓶葡萄酒的价值上面——实现它的商业价值,实现它的社会价值,以及它作为葡萄酒的基本价值,避免“叫好不叫座”现象的产生。这是葡萄酒从业者所独有的悲哀——时间久了,我们必须学会跳出一瓶酒本身的意义,转而去思考一瓶酒的价值转化能力——这就像是选美大赛的评审,已经无法做到完全“享受美”这件事上。在从业的初期,我关注的重点通常都集中在这瓶酒本身上:比如它的口味是否迷人,特征是否难忘;以及,这瓶酒究竟会让我联想到什么。
这让我损失了不少钱。
我曾经挑选了一款葡萄酒,它香气迷人,回味令人难忘。在推广阶段,这款酒所独有的特点令它获得了许多称赞;而在最终购买时,那些对它赞赏有加的人,依然夸赞着这款酒,然后选择了另外的红葡萄酒——最终,过半的库存在仓库里度过了它的青年和壮年,告别了它的最佳适饮期。这让我想起了梵高的《红色的葡萄园》——作为唯一一幅在其生前售出的画作,买家购买这幅画的初衷并非因为其市场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而是出于对潦倒的画家的同情。后来他死了,他的价值最终也得到认可了。但这认可其实跟梵高本人,也没什么关系了。梵高,葡萄园,葡萄酒与我——这其中隔着文化,隔着历史,甚至还隔着生死呢。但我总感觉这其中有着一些无法描述的、若即若离且令人唏嘘的联系。历史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换了个场景。
但也不能说这不是件好事。
2013初,我受邀前往波尔多参加波尔多列级庄期酒品鉴周。作为全球葡萄酒行业最顶尖、水平最高的活动,列级庄期酒品鉴周自始至终都吸引着来自全球的葡萄酒顶尖从业者——顶尖品鉴家,最有影响力的葡萄酒行业世家与最大型的葡萄酒相关企业都会从全球各地奔往波尔多,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未来传奇的年份。
注意,这里有两个词需要特别关注。第一是“期酒”;第二就是“有可能”。
所谓期酒,就是在葡萄酒发酵刚刚结束,酒液尚生青、未经任何熟化的“半成品”葡萄酒。而所有去参加期酒品鉴的人,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半成品一股脑儿倒进嘴里,咂么它们的味道——所谓三岁看到老,但是在这里要做的,是在它三个月大的时候,通过舌头和嘴巴来判断它一生的可能。而赌注,就是自己的名声,和动辄就是成千上百万欧元的真金白银。
这件事考验专业实力,更考验勇气。
实际上,我参加活动并非是去花钱的——我更像是去寻找一个答案,寻找一个有关葡萄酒的价值的回答。而不论是在影响力上,在品质上,还是金钱上,列级庄葡萄酒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有代表性的葡萄酒产品了。一圈走下来,我深刻地认识到,即使是高贵如斯,列级庄葡萄酒不被人喜爱也是常有的事。
就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一切与审美相关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被喜爱,亦或是被边缘化,这其中都有着一个“博弈”的核心——想打动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有多少?靠什么打动这些人?你解决了这些问题,便受欢迎;反之则不受欢迎。葡萄酒如是,艺术亦如是。同时这也是一个舍与得的选择:当你满足了一种类型的喜好,获得了一群人的青睐的时候,必然就会失去另外一群人的倾心。
从业至今,经常会在各种各样的场合被问及许多问题;而这其中,有几个问题出场频率特别高。第一就是如何挑选一瓶葡萄酒,第二就是什么是好酒。我想了很多次这些问题究竟有没有标准答案。在从业初期,我可能会给出一些专业而拗口的技术性建议。但这行做了这些年,无数次的经验告诉我,大多数时候我所给出的技术性建议都会在问题解答后的72小时之内被彻底遗忘;而一句走心的隽语,则会被莫名其妙地记住,至死方休。
那么,就让我负责任地说一句:找个窗明几净、灯火通明的大超市,拿出初恋时表白那般的勇气,随便买一瓶吧。就像恋爱一样——通过别人介绍得来的只是目标,还是得自己花时间去了解,才能决定是忘于江湖还是白头偕老。享受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无所适从的那种感觉,因为你终将成为一个练达的葡萄酒老饕,而在那个时候,你会无比怀念现在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时刻。毕竟,无数的未知也意味着无数种美好的可能,就像面对一切都尚未拆开的圣诞礼物。
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包括葡萄酒在内的一切形式的艺术。这是对自己的疼爱,也是对另外一头的的创造者,最好的救赎。
葡萄酒交流 请加微信 简信查看不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