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今天在这里与大家见面,非常感谢梅沙教育的邀请,我们才有缘一起探讨,如何支持孩子更好的成长。作为父母,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最优秀的父母,而且大多数人的确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心。而是由于缺少觉醒。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同孩子的情感关系是一个循环式的动态关系。好,我们开始今天的主题:
我相信提起孩子的磨蹭,每位父母都有诉不完的苦,对孩子的磨蹭是例数百态,什么起床磨蹭、吃饭磨蹭,睡觉磨蹭,做事磨蹭,做作业磨蹭。那经过今天的课程,希望各位父母知道如何去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如何培养一个效率娃。
我们其实都知道,孩子的习惯培养对孩子未来生活和工作,有非常巨大的影响,我非常希望听完这堂课,你们可以自发组织更深入的参加实践打卡训练,因为每天的训练必不可少。这样你们也可以相互探讨和学习在实践中的困惑和盲点。
我们都知道12岁之前是培养孩子一生习惯的关键的年龄段,85%,这是个关键数字,85%的习惯都是在这个时期都定型啦。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的习惯,其实我们应该在幼儿时期,就该开始培养,当你幼儿期没有这这些培养,那之后呢就会需要花不止10倍的时间,就为了改变孩子的习惯而努力。而且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养成了拖拉磨蹭,做事不专注这样的习惯,那这样可能对产生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为什么?这些习惯大部分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越早培养,越轻松,越早培养,孩子越早受益。
樊登书会很多人知道吧,樊登先生说,他家的孩子,就是由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时间表。制作完时间表以后呢,大人都不需要唠叨,不用催促,甚至都不用去监督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去玩Ipad,到了时间,比如说15分钟,他自己就会问,是不是时间到了呀?或者他会让家人给他记录时间,到了时间了,让家人来提醒他。
听了这个例子,大家是不是都会发出惊叹声,能有这么自律的孩子是不是你省很多心,如果我家的孩子也能这样就好了。很多人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孩子在我家怎么没有呢?这不是真实的。很多人心里在想:我家的孩子打游戏,别说15分钟,都30.40分钟了,他都不肯罢休,我只能一遍遍的催促。
儿童心理学里,你让孩子参与到时间管理规则的制定当中,让孩子真正成为他时间管理的主人。在加上通过跟孩子的互动中对他进行一些训练,一定可以实现你家孩子也成为自律的效率娃。自律是每个人人生需要的品质。
孩子的磨蹭拖拉并不是天生的,也并不是孩子就无可救药了。当你用对方法,孩子就是可以成为一个效率娃。方法用对了,孩子的时间管理就可以做的非常好,因为孩子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孩子能够非常的自律,能成为效率娃,能把时间管理做的非常好,跟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引导和信任有关键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直都会听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我们不仅要有工具,工具的学习相对是简单的,容易学。但是当你操作的时候,你总是力不从心,比如说,在训练过程中,孩子不愿意你给他计时怎么办?他坚持不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么办?孩子写着写着作业,又想玩了怎么办?这些其实都会涉及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儿童心理学,我觉得是每个家长都必修的课程。
我们要明确知道,教会孩子时间管理,并不只是学工具,还要明白孩子的心理常识和规律,这样,你的训练才能落地,才能见到成效。
今日头条报道,孩子教育的过程当中,家长最头痛的问题,是哪些,大家知道吗?排第一的是睡觉问题,第二位的是吃饭问题,第三位的是写作业。所以大家看看,这个数据,就像三座大山,吃饭、睡觉、写作业,哪一座都跟孩子的时间管理,自律习惯养成有关系吧。今天你们能来这里听我讲,应该都是很厉害的家长,就是走在中国教育的前沿的家长。我见过很多家长都停留在注重孩子学习成绩,报各种课外辅导班。我们都明白,孩子的本质的问题,不是成绩,其实是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时间管理来讲,只有孩子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好了,他就有相当的自律性,他的学习成绩才能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才能被带动起来。有这样的基础,你再培养他的各种才艺,是不是才能有时间,不然都没时间,都是空谈。时间管理是基础。根据数据表明,世界上最成功的领袖,我们都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会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
什么时候才是你们家孩子最拖拉的时候?家长们思考过,孩子为什么拖拉?
我大胆的来猜测一下,是不是都是先提醒、催促,然后没效果就忍不住唠叨,再然后孩子还不改变,还不动,就努了。对吧?就开始嚎叫、惩罚、打骂,所有狠招都用上了。是不是这些模式或多或少都用过一些?那这样管吗?刚开始还有点效,时间长了就没效果了。还是那句话,12岁之前的这个年龄,你说的越多,孩子听进去的越少。你说了很多他像没听到一样。那我们明明知道这样的模式和方法不管用,那还一再的对孩子使用,可想而知所以结果肯定差强人意。本来唠叨,催促,就是在浪费时间,那如果才能改变现状呢?我们先来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拖拉磨蹭。
我们分析总结大致都是以下5种原因
1、孩子睡眠不足或感到疲劳,天热、口渴、生病或某种原因引起的情绪不安等都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外界干扰引起的。如:环境繁杂、喧闹等使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教育内容、方法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太深,孩子不能理解,或太浅缺乏新鲜感,都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另外,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注意动静搭配,或活动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外界干扰引起的。如:环境繁杂、喧闹等使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教育内容、方法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太深,孩子不能理解,或太浅缺乏新鲜感,都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另外,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注意动静搭配,或活动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我小时学习挺好,就是早上从起床到上学这个过程有点拖泥带水,我妈每天早上都得不断催我,快点穿衣服,赶紧刷牙,快点吃饭,在不走就迟到了。终于有一天我妈跟我说了,明天早上我就等你到7:30,如果你还没起床,我就不送你了。你自己上学迟到了可别怪我,那是你的责任。我听了之后也没在意,因为这事从来也没发生过啊,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就睡了个自然醒,我想我妈还没叫我,肯定还早,我就按部就班你的刷牙,洗脸,我一下听到关门的声音,一下子想起我妈昨天说的,心想“坏了,我妈不会真的走了吧。”我一看表,坏了,快8点了,这会死定了,当场我傻了两分钟,赶紧收拾书包往学校跑,等我跑到学校,别说早自习了,第一节课都上完了,老师和同学们那火辣辣齐刷刷的目光,相信迟到过的同学们都深有体会,那时候心里想的第一件事,以后我可不想再迟到了。怎么能不迟到呢,看来不能指望我妈妈天天催我了,我得自己想着时间,回家以后我就给自己上闹钟,计算每件事情的时间,起床之后按部就班的把这些事情做好,再也不像以前等着我妈催了,我妈也给支招,晚上睡觉志气收拾好书包,收拾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要带的东西,第二天早上上学就不会手忙脚乱了,一直到现在我都享受着自己把控时间带来的从容感受。
例如:现在只能看半小时电视,半小时后可该写作业了,到了半小时你去叫他,他说,这么快就到半小时了,我觉得才看十分钟呢,我在看一会吧。有时候孩子是为了看电视故意这么说的,有时候孩子真的觉得只过了十分钟,这是他真实的感受。
这种现象呢就是孩子时间感知力有待提高的典型表现。
如果我们从小就训练孩子的时间感知力,孩子就更容易安排好时间,学习和玩都不耽误,为孩子以后高效率的时间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间感知力这么重要,那又如何提升呢?
是不是后一种说法,孩子感觉明了多了。那是因为我们准确的表达时间“6点”还提供了管理时间的工具“手表”。
还是因为准确的时间节点,孩子就会不断的关注6点的临近,到6点的时候就会准时回家了。
有些妈妈说,我家孩子带了手表怎么也不管用啊。别着急,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我们平时多注意准确表达时间,多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感知力,更快的建立时间观念。
我们尝试这么说:现在7点了,你该起床了。我们6点半吃饭,你要在6点半之前写完作业。还有十分钟你就该睡觉了。准确的时间表达,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把时间和他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提高时间感知力。
如果有一天,当孩子已经开始习惯这么说:现在几点了?我们离出门还有几分钟啊?那么恭喜你,这就说明孩子的时间感知力已经提升了。
给大家一个关于时间感知力的作业,如果课程完之后有打卡群的话,大家可以相互互动,每天叫孩子起床、吃饭、写作业、上学的时候,提前到十分钟的时候提醒孩子,比如:
现在是7点,我们7点10分出门,还有10分钟你要收拾好你的书包。
现在是11点50,我们12点吃饭,还有10分钟就该吃饭了。
准确的表达时间,提前告知孩子做好准备,不断可以训练孩子的时间感知力,还能够让孩子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容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要做的事情。
日常惯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什么事情需要多长时间,让他行程有规律的的习惯。
比如:磨磨蹭蹭不肯睡觉,让孩子列出睡前清单,左边一列是时间,右边一列是要做的事项)时间计划表。
列时间清单,要符合儿童发展的程度,最好把设定的时间定为准点和半点,把规定的时间做什么事情列清楚就好了。比如说:起床、洗漱、讲故事啊。。。
上厕所、喝水不用写上去,这样避免孩子的约束感,对于家长实施起来也比较好操作。
重点是:习惯养成前的准备工作。家长也要考虑到能不能一分不差的执行。
通常,做这个时间计划管理表的时候,都想着有这么明确的规定,孩子可能就更容易养成几点钟做什么事情的习惯,做事会更有条理,更有效率。如果我们坚持执行管理,当然会有理想中的效果,但往往这个表会变成一个摆设。
比如:起床、睡觉、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而对于除此之外孩子想做的事情,我们都可以跟孩子协商。
比如说:几点开始做,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是怎样,每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不要代替孩子来制定,也不要打击孩子。
那大家平时怎么打击孩子的?看看下面是不是你都干过?
你怎么上厕所都忘记写了呢?
十分钟你哪能洗漱完呢?
十点睡觉,你想的挺美,不行。
那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就又是再和孩子争夺时间管理的权利了。
那孩子的意愿被打击之后,往往就会用拖延的方式来被动反抗,和家长进行隐蔽的权利斗争。“反正这事也不是我决定的,一会在干吧。”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制定的时间不太合理,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就有争议的地方,先实施2、3次,看孩子的行为表现是怎么样的,
比如说:孩子晚起10分钟,迟到的情况是不是会增加,比如说孩子想晚睡会不会导致精力不足,上课走神。那在实际的结果面前,孩子自然会接受调整。那如果孩子并没有因时间调整而受到影响,那么父母也该接受这样的结果。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制定惯例表是自己的一种权利,就会更有动力去执行。
当我们和孩子协商,把惯例表制定之后,我们可以把惯例表展示出来。
比如说,关于起床和睡觉的惯例表,可以贴在房门上;关于放学后写作业、吃饭、复习、看电视、甚至玩电子产品的惯例表贴在书桌上面的墙上,让他时刻能够看到。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也做过这样的表,做的时候恨不得把72小时都规划的及其完美,仿佛未来的时间在做完这个表之后尽在掌握了,但最后呢就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当兴奋的那阵子过去了,就又回到解放前了。
那怎么才能把惯例表真的变成惯例呢?
惯例表的执行需要一个过程,的确孩子一开始很难做到,越做不到就越难坚持,所以我们需要依据最近发展区原则,做出适合孩子的惯例表,避免让孩子同时开始执行好几个时间计划。
比如:同时执行,起床惯例表,作业惯例表,睡前惯例表,而是选择其中一个先开始执行。选一个最简单的开始,通常3个星期左右,孩子就不用我们提醒,孩子已经形成惯例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个惯例表的执行。
建议在孩子习惯养成前,我们每天做一次行为核查,如果频率低一些,2-3天做一次行为核查,看看孩子有多少完成,又有多少没有做到,同时我们要及时的反馈给孩子,还可以适当的有些小奖惩,奖励呢最好是发自我们内心的鼓励,而不是用物质的奖励,惩罚也只是减少孩子相应的时间,小惩一把。
一些示例参考
所以,我们要与孩子一起制定他独特的时间管理表,每个人的表是为自己做的。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要让孩子从行为习惯中真正体会到益处,为此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孩子的意志力和控制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自律主题里还好详细讲这一部分。
那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让惯例表行程习惯呢?
第四部:行动教练
在刚开始执行惯例表的时候,当到了惯例表执行时间,孩子可能会忘记惯例表的规定事项,那我们就要变身成为孩子的行动教练。
作为一个孩子的行动教练,我们要提醒孩子,要给孩子一个支持,而不要命令孩子,更不要责怪、惩罚孩子,那如何做好孩子的行动教练呢?
原则:少说多做
少说避免唠叨,我们可以简单的问,现在几点了,孩子可能一看表,哦,就会想起来,已经7:35了,已经过了看电视的时间了。哦,已经8:30了,我该去洗漱了。
如果我们在时光效能5步法的第二步里,时间感知这样的训练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在执行日常的惯例中就会起到效果了。由于孩子的时间感知力得到了训练,孩子会很快的适应日常惯例,越来越少的依赖爸妈的提醒。逐渐自觉的按照惯例表行动。
少说,我们还可以用非语言的方式,可以指指墙上的惯例表,孩子就会心领神会,或者我们和孩子约定,在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沓,或者看电视超时的时候,我们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作为给孩子的提醒。
比如:孩子写作业时,我们也做一些和学习及工作有关的事情;
叫孩子吃饭时,我们自己已经准备好吃饭;
到孩子洗漱的时间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洗漱,然后再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还有和孩子出门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兴冲冲的准备好了,妈妈自己还在挑衣服化妆,爸爸还在刷手机。
另外答应好和孩子玩的时间,不要轻易和孩子说我正忙着呢,再等我会。
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定好的惯例表只是说说而已,不重要,是可以拖延的。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少说多做,孩子们也会像我们学习,更加准时更加高效,言出必行。
说事实、问原因
如:我看到你今天写作业的时间,比计划超了半小时,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孩子不肯说,很可能是你语气不对,让他有被责问的感觉。也可能他自己也说不出来为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两个可能的原因。
说事实、问原因
比如:是今天的题比较难,你不会做吗?还是有什么烦心事让你状态不好啦?当我们真诚的和孩子沟通,孩子就会愿意和我们讨论他遇到的问题,而不会担心又受到一顿唠叨或者审问。那我们了解了问题的原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练技术和NLP中有好多好多提问的技巧,我们可以参考。
如:你想一想如果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法,会是什么呢?
或者你以前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没有自己解决的时候呢?那时候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是什么呢?然后下一步呢?还有呢?
你觉得你提升什么样的能力,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觉得还可能遇到别的什么问题呢?如果在遇到别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呢?
当然,我们作为父母,不仅是发问,我们还可以顾问,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方法,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采纳。经过这样的行动教练,孩子就能行程良好的习惯,同时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步骤里,我们也可以对惯例表需要调整的地方进行调整。
比如:发现某些时间定的太紧张,难以完成,也可以在这个步骤里进行完善。这个步骤就叫行动教练。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我们就会在他身边坐着看着他,如果他写完了就会去忙别的事情了,不在关注他了。这样孩子就会用磨蹭的方式来争取我们的陪伴。
如果孩子在睡觉之前
总是缠着我们再讲一个故事,再讲一个故事吧……这也是同样的原理
如果我们和孩子约定一个固定的亲子时间,专心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度过爱的时光,不但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会促进我们和孩子之前的感情,增加亲密度。
比如说:
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些约定,有的爸爸们说,如果你在8点之前写完作业,爸爸陪你下20分钟棋,或者陪你打30分钟球。有的妈妈说,如果你按睡前惯例表都按时做完了,妈妈就陪你讲20分钟故事等等。
当然在爱的时光里,要进行具体的活动,得选择孩子喜欢的项目,这样把孩子写作业和爱的时光这样好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对所做的事情就会更有动力,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下面我来讲讲番茄工作法怎么应用到孩子写作业上,应用做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相比其他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更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管理,而不是把目标直接放在事情的结果上。具体方法是把所要完成的任务设置为多个番茄时钟(每个番茄时钟设为25分钟),在番茄时钟内专注工作,中途不能因任何事情打断,否则番茄时钟无效,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休息5分钟,每4个番茄时钟结束休息15-30分钟,如此循环。
番茄工作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孩子在学习或者完成某个任务时的时间焦虑感,将孩子的精力集中在完成事情本身上来。在番茄时钟里,孩子会心无旁骛,大脑高速运转,同样也会让孩子拥有更加清晰的思路,注意力得到极大的集中。通过设置不被打断的番茄时钟,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或完成任务的效率。同时,番茄工作法也可以把孩子完成某项复杂的学习或任务的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眼前简单的番茄时钟,减少孩子对某项复杂事情的惧怕心理。
番茄工作法包括下面的3个过程:
计划:每天开始学习前,记录和规划当天要完成的全部任务;
执行:实际学习过程中,以30分钟为单位(一个番茄钟):25分钟用于学习,5分钟用于休息;通常学习时会以4个番茄钟为一组,学习完了再休息20分钟;
总结:每天学习完成后,分析统计每天完成的番茄钟数,了解时间利用情况。
当然,任何好的时间管理方法都需要根据孩子自己的特点进行调整,这样它才能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管理时间的小帮手。比如,他觉得25分钟的番茄时钟时间不合理,就可以设置成20分钟、40分钟,或者更长或者更短的时间,中间休息时间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完成一个一个番茄时钟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激励中获得丰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番茄工作法和思维导图,已经是目前广大中小学生的高效学习工具。分析大量孩子长期使用番茄工作法后的反馈数据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完成作业的效率等都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使用番茄工作法有两点需要注意
:
1、家长不要打断孩子写作业
有的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做错了及时帮孩子纠正。在一个番茄时间内,孩子即使写错了,家长也不要急于纠正。等这个番茄时间结束或等孩子把全部作业写完了,再单独拿出一个番茄时间用来检查。给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的机会,而不是替孩子检查并指出错误。
2、家长要以鼓励为主,杜绝打击孩子
也许有些简单的作业,孩子都做不出来,家长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多说正面的话,诸如“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出这道题”,“再想想,你一定会想出方法的”。杜绝“你怎么这么笨?”,“我都给你讲了十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无论任何时候,父母的赞赏和鼓励都会强化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行为。
番茄工作法 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找到可持续的学习节奏
一种放轻松的心态
一种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对自己学习效率的清醒认知
坚持自我观察和分析
给自己带来不断的提高
运用番茄工作法,学会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