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来是好人,没本事做恶事,吃亏就吃亏吧。尽量做些能做的事,就算没有白活了。
应当是人生阅历还浅,虽然也自觉算是个好人,但对于吃亏一事,还是有些介怀。能不吃亏就不吃亏,但也不总是愿意做第一个出头者,若是大家都吃亏,自己也就算了。而真是吃了亏,却无可奈何,只好尽力安慰自己。或许常人也应当是如此吧!一方面不想吃亏,却并不坚决,而吃了亏之后也只好以吃亏是福来安慰。总是少不了要吃亏的,但也未必然好人一定吃亏,这社会越来越好,总会有好人不再吃亏的一天到来的。
从“知”到“悟”,有些距离,但并非不能逾越的,只是小小一步飞跃,认识从“量变”进而为“质变”罢了。
说的简单,但做起来难。知道,到悟透了虽是一个小的飞跃,却需要长久的蓄力。但这蓄力过程或许太过长久,总让人放弃。其实,应当是抱着质变的追求来积累量变,而非是在量变积累的过程中消极等待质变。虽然质变总会发生,却有早晚之分。有一到临界便清楚意识到可以飞跃,也有茫茫然日积月累不由自主地到了另一个境界。何种更好呢?其实也没有好坏之分,因为都是在成长。但是对于有些事情,还是有些忖度才是。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积累到什么程度,能够意识到自己离下一个跨越增长的阶段还有多远,能够对自身成长有足够明晰的把握,对于快节奏的事务来讲,自然更好。
《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弗能见,听之弗能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何为鬼神?其实孔夫子所说的鬼神,更近于神,而非鬼,是值得敬畏的。而所谓鬼,是鬼魅,究竟有没有,也不好说。常说不要迷信,但是总会有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只好归因鬼怪。杨绛先生说:“有人不信鬼,有人不怕鬼,但是谁也不能证实人世界没有鬼。因为‘没有’无从证实,证实‘有’倒还好说。”所以,存疑。
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人有灵性良心,性本善。但又有人之欲望存在,使得二者斗争中求统一。有些行为的不同,便来自于究竟灵性良心占上风,还是个人私欲占上风。但不管如何,灵性良心总不会丢掉,最多蒙尘,而且哪怕掩藏深处,也会偶尔发出光亮。
《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很重要。修炼自己才是唯一能够把握的。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做一个追求仁的人。
大抵自负是怎样的人,就自信为这样的人,就表现为这样的人。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就是从别人的举止上思考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思考自己是否有欠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