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少年的你》是需要做心理建设的,倒不止是因为易烊千玺太帅,而是看完的人都说很痛。
关于青春的痛,关于现实的痛。
少年是青春,你是现实。
1
顶着这样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片名,电影却着实让人痛了一把。它打破了人们对青春的美好幻想,又避开了所有的小清新元素,把一种你可能没有感受过的青春剥开来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切切实实地从心底痛了一把,还是痛到发不出声的那种。
在《少年的你》中,你看到的青春是肮脏、是卑微、是逼仄,是一切美好的对立面。
虽然有做不完的习题和不合身的校服,但是《少年的你》绝不是一部适合怀旧的青春片。
在曾国祥的镜头里,
青春是周冬雨脸上的雀斑,是易烊千玺浅浅的胡茬;
是额头上爆出的几颗痘,总也遮不住;
是发黄的白球鞋,总也刷不干净。
没错,《少年的你》给人第一感觉就是“脏”。
一种原本不该出现在青春片里的“脏”。
画着雀斑妆出镜的周冬雨,让人很容易将陈念和青春片模式化的女主割裂开来。陈念毫无特色的短发,和她本人一样让人觉得无趣又没有存在感。事实上,于她而言,可以一直保持没有存在感的状态反而是一件美好甚至奢侈的事情。她的世界原本很单纯,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如果没有遭遇校园欺凌,如果没有遇到小北,如果没有摊上一个卖假货的妈,如果……
“没有如果!”
生活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生活可以有很多假设,但不是每一个假设都是真命题。所以,你只能接受,然后或忍耐,或反抗,但结果未必尽如人意。
她住在破旧的老式公房,横七竖八的电线将生活割裂得乱七八糟。昏暗的楼道是藏污纳垢的宝地,在这里转角不会遇到爱,只有意外和危险。每天,陈念穿过长长的阴暗上学、回家,然后在路过楼道时将满墙关于她妈诈骗事迹的“大字报”清理掉,以及在债主找上门来要钱时将自己藏好并且伪装成屋里没人。
家庭背景和生存环境的脏乱差,并没有给陈念带来过多伤害。她成绩很好,与人无害,但是在胡小蝶自杀后,一切都变了。
然后她遇见了小北,一个更加卑微的人物。“好皮囊”只是作为观众的评价,刘北山这个角色在遇到陈念之前,让人看不到希望。
他住在这个城市最阴暗破败的角落,和各种建设文明城市的标语背道而驰。他的脸上从来不缺少伤口,每一次登场都带着流浪汉的即视感。诚然,扎着小辫儿的易烊千玺依旧帅气,但你不能无视小北每次登场时那种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模样。他穿格子衬衫,穿牛仔服,但连帽衫永远是最爱。因为戴上帽子,他便可以在路过每一个有监控的地方时,将自己的脸恰好挡住。存在感于他而言,是一种凶多吉少的威胁。
陈念和小北,是除了年龄以外,和青春很有违和感的两个角色。但可笑的是,这样的格格不入却是别人强加的。
“脏兮兮”的陈念,遇到了“脏兮兮”的小北,就连初见的方式都那么脏兮兮,但这样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来自同类的惺惺相惜。
所以,小北会对陈念说:“你太干净了。”这种干净来自灵魂,想来陈念心中的小北也是如此“干净”,虽然她没有说出口。
2
监制许月珍说:“千玺很不需要别人去宠他。”的确,在《少年的你》中,导演也是真的很不“宠”他。《老炮儿》中一闪而过后,再一次在大银幕上见到易烊千玺,他已然脱去乖小孩的形象,抽烟、骑摩托、讲荤话、开着自以为很大人的玩笑,尽可能地把自己变成一个粗鄙的坏孩子。
坏孩子,青春片里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逃学、打架,做一切大人们认为不对的事情,以此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按照一部模式化的青春电影来说,千玺饰演的小北恰好符合坏孩子的所有特点。
但,《少年的你》不是一部套路的青春片。
真正的坏孩子,从来不会在大人面前表现出Ta的乖张。他们有稚嫩的脸庞,和无辜的眼神,他们懂得如何在大人面前隐藏自己另一面的张牙舞爪与歇斯底里。你所能想象到的成年人世界中的假丑恶,在未成年人的世界中不仅存在,而且更甚,他们的天真让他们对“恶”处于一种无惧的状态。
影片中,魏莱对陈念的欺凌源于陈念给胡小蝶的尸体盖上了校服,又在此后接受了警察的询问。实际上,即便没有这些原因,陈念还是有可能成为继胡小蝶之后的下一个被欺凌对象。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一个人伤害另一个人,有时候是不需要理由的,甚至在欺凌一方的眼中,某些人的存在就是一种原罪。他们享受的是那种霸凌带来的快感,与对方是谁无关。
一个孩子,到底能坏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百度给你的答案一定会比你想象中更震撼。而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校园欺凌的数据,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恶很平凡,实施恶行的孩子也很平凡,所以才更令人心痛。而这样的可怕与可悲,无疑来自成年人世界的崩坏。
陈念的母亲、小北的母亲、魏莱的母亲,看到这样的家庭,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出现问题。
有问题的不是家庭教育,是家庭本身!而学校与社会,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在欺负我的时候,你们为何什么都没有做?”
对于校园欺凌,很多人是“无知”的,所以我们才会和那个女警察一样问出“为什么不报警”之类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经历过校园暴力的人眼中,是可笑的。
影片中,陈念曾在忍耐和反抗中反反复复,但最终她还是一种近乎自我毁灭的方式来结束了这一切。为了消灭怪物,最后只能变成怪物。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种带着少年义气的浪漫,多少透着点无奈。(除了我,谁还能来保护你?)
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长大,但长大教会我们的是遗忘。如果人和金鱼一样只有7秒的记忆,是不是会活得轻松一点?毕竟,有的痛苦会记一辈子。
3
突然的撤档,悄悄的上映,接着便是手机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刷屏。豆瓣评分8.4,上映两天总票房破4亿(目前已达到6.7亿),从数据上来说,《少年的你》已经成功了。但这些数字并不止是票房或奖项的荣誉,它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带来的思考是比任何荣誉都要重要的。
纵然《少年的你》并不完美(甚至上映后不久还出现了负面评论),但曾国祥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导演。
他善用镜头的转接,人物的生活轨迹在他的镜头下有了巧妙的交集(比如陈念和小北在押运车里的对话)。他又无惧对特写镜头的运用,把人物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特写对演员演技的要求更高)。
他打破了青春片的惯用模式,让大家看到了青春片和青春的另一面,然后精准地戳中观众的痛点:
小北陪陈念一起剃掉头发,并拍下唯一一张合照;
小北替陈念顶罪,被警察带走时,陈念的眼中充满绝望;
小北在审讯室看到陈念被欺凌的视频,却要佯装无所谓;
陈念在听说小北被判死刑的瞬间,所有的心理建设统统崩塌;
……
他不直接把“痛”说出来,但是这种痛贯穿全片,渗透到陈念和小北的整个青春。试想你的青春又脏又丑,还不允许你反抗,这难道不够痛么?不论你是否遭受过校园欺凌,导演已经成功地用你熟悉的元素让你对不熟悉的事件做到了感同身受。
所以,《少年的你》所带来的痛感才会如此真切,是模式化青春片中最缺少的、那种真情实感的痛。这种痛不是早恋、分手、堕胎,不是长大之后相遇却不能再续前缘的遗憾。当青春片沦为一种无病呻吟、隔靴搔痒,或者在对青春的意淫中寻求自我满足时,观众是不会感到痛的。
其实,导演原本可以用更加离经叛道地方式让这种痛感来得再猛烈些。但所幸,他给了观众、给了陈念和小北一个充满温情与善意的结局。
成为英语老师的陈念是一种社会包容性的体现,毕竟现实中很少有教育机构(更别提学校)会接纳一个有前科的的老师。而陈念带着这份温情去帮助另一个可能正经历着校园欺凌的孩子。
陈念的身后,是褪去了一身戾气、带着暖意的小北。“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的承诺到底不是少年时的随便说说。而他,终于可以脱下帽子,光明正大地直视街角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