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2)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缘起

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穷查理宝典》的答案是,多元思维模型。

这让巴菲特和芒格的在市场上成就了一个价值投资的流派,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成甲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学习了多元思维模型,

给出了他的作业《好好思考》。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这是一个基础的问题。但在这之前,让我们先辨析几个概念

一些模糊概念的辨析

市面上有很多书和课程,很受职场的人欢迎,

他们的主副标题大抵是,

XX认知、XX思维、XX心智之类的。

这类书特别能戳中焦虑的心。

但是到底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大多数人恐怕都跟李笑来的观点一样,

这是不言自明,不需要解释的事情

(看完我的书,你小子就知道了)。

还好,李笑来算是对知识比较诚实,

承认后,在《财富自由之路》说,

“心智”是大脑中可以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

大脑那些脑细胞、脑组织是硬件,心智是在运行的中的程序,知识是可以被运行的程序。

我们不做科研,但我有必要自己对这些词做一个内心的界定。

认知,认为什么(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强调的是静态。被动。直觉。系统1。不加思考。主要针对抽象事物。(世界观,什么是爱?什么是公平?)

心智,对于外界事物的应对,强调的是动态。主动。偏理性。系统2。

反应(感性认识),强调的是基于直觉的对待事物的应对。主要针对具体的感受和信息。(好听、好看)。

思维,强调的是普遍的反应。包括认知和心智。

思考,更加强调的是自己认为的理性的思维。

思维模型,对于思维多样性表象的抽象。其抽象的对象是大脑中的各种具体表象的思维。

你说这些都是错的。

好吧,上面都是我瞎想的。

不过没关系,这只是代表我当下的认识,

我会继续“认知迭代”、“心智升级”。

下面是“标准答案”。

什么是认知?

认知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人类将自己对事物的诠释,称之为:认知。

什么是思维?

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而且是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这就是思维本质的信息论观点。

什么是心智?

什么思维模型?

在《好好思考》中给出了什么是思维模型

“究竟什么是思维模型,你是如何寻找思维模型的?

(芒格的定义)”芒格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

(李录?)补充道:“芒格先生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这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成甲总结)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

对我们而言,只有那些在遇到问题时能真正用到的策略,才是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

我的理解,接着上一篇的讨论。

我们知道有这么一组词,叫做,问题和答案。

在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解法,就是思维模型?

问题输入大脑,解法就是我们的思考,答案就是我们给出的行动。

这个模型非常简洁,适合学生理解。

思维模型=(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解法。

注意,解法不是答案。

思维模型也不是最终的思考结果,而是策略、方法。

举个例子,对于同一道数学题,有代数解法和几何解法。

对于一道作文题,可以写出记叙文和议论文。

不同的解法都可以看做是不同的思维模型。

如果一道题的代数和几何解法的答案一模一样,

我们有理由相信,

我们对问题(不确定性未来)的答案(确定性的部分)

的正确性更有把握。

多元思维模型的本质什么?

回到成甲和芒格的定义,

"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芒格将多元思维模型的范围限定在了跨学科。

这里有2个点,一个是,学科原理(对应,学科原理),一个是跨学科(对应,哲学视角)。

那么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种批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从现象中抽象规律和原理——

不断追问问题和答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

我们看看

成甲如何分类。

以上就是成甲对多元思维模型的定义、层次划分。

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的使用学科的重要原理。

如何跨学科?

并非是直接套上,成甲指的更多的是哲学视角。

在看这本书之前,

我向群友请教多元思维模型。

现在我有了新的答案,物理学给人的启示,

可以是升级上去的哲学视角,

比如,第一性原理,直击目的,不要被手段异化。

对应谈恋爱就是,爱就是爱本身。

喜欢一个人就是你喜欢他,你愿意对他好,付出就是回报本身。

而不是交易。

至于确定了关系(恋人和婚姻有不同的风俗约定和法规)那就是另说了。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