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将至,来碗砒霜暖暖身。
今年七月,我家宝爸博士毕业了。打那时起,周围便一直有人对我说: “赶紧移民吧!还留在国内干嘛!?”
其实,在腐国呆过两年的我,对国外生活一直不太感冒。
如果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经济还不算发达时,生活在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确能感受到物质生活的优越。
可现在都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大城市的生活,真心没看出来哪里比国外落后,甚至有些方面还要比国外好很多。
当我表示暂时无移民计划时,他们会继续找出环境污染、雾霾、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原因去支持移民的必要性。
此外,还有一条似乎能充分支持移民的理由就是:
美国的教育宽松,孩子不受罪啊!为了孩子也得移民啊!
美国也有补习班
说到教育,我周围早有一些富豪、土豪、金领、中产等,纷纷为孩子的将来早早做好了打算。
有举家移民的,有早早把孩子送出国学习的。有不放心孩子独自在国外,宁可夫妻分居也要陪读的。还有规划更早的,就是直接把孩子生在国外,拿个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绿卡,让孩子生下来就有直接享受国外教育的权利。
然而,这些人里有相当一部分在接触了国外教育后,会纷纷感叹:国外的学习,原来也那么累。
没错,国外小孩子也不见得轻松。
我的一位学姐就是早年随老公技术移民到美国的。她现在在美国开了一个教育机构,专门接华人小孩学,用英语辅导作业,还开设了一些特长课。
我也曾经十分不解地和她谈道:“华人真的是重视小孩子教育,到哪里都忘不了补课。”
可谁知师姐却说: “在美国,如果家长对孩子没什么要求,那这个孩子会过得很快乐。可是,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还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的。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要学很多东西,未必比中国孩子过得轻松。”
师姐的一番话让我有种三观被刷新的感觉。
从前,一谈到教育这个话题上,几乎每个人都会认为:国外的孩子学习没有那么累,可以快乐成长。
可是,快乐成长之后呢?还要不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还要不要工作?
那些常春藤、牛校的招生,并不是福利大放送,谁想去都能去的上。
而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大公司也是倾向于录取常青藤和牛校的毕业生。
所以这样看来,孩子在国外学习也未必轻松,除非家长对这个孩子没要求。可国外也未必是天堂,社会阶层中也有穷人和乞丐。
孩子小时候对孩子没要求,那他长大成人是怎么办?
当他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时,当他看过了别人的事业、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时,他还能快乐得起来?
所以,我们一直就对国外的教育有一种误解,认为国外小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各项能力,都是因为宽松而自己萌发出来的;认为国外小孩子因为学业压力小就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会有很多心理问题。
国内外教育和中国教育到底有哪些异同?
美国差不多是大家最关注的,就以美国为例详细谈一谈。
中国学校 vs 美国学校
一说到美国学校,我们第一个印象就是:课业压力小,没有成绩、排名等压力。
的确,美国的中小学生都是早早放学,很少有大量的笔头作业,也很少做应试类的题目和参考书,很多孩子放学了就是玩。
但是,没有考试不意味着没有考核,孩子依旧要参加学校的评估。美国学校的评估形式包括:实验、项目、论文等。如果想要将这些作业完成得漂漂亮亮,知识储备是必须的。此外,这些作业都需要用文字去呈现,所以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写作能力。
因此,美国的家长虽然可以不拿着测验和考试去对孩子进行大量的应试训练,但是启发孩子多读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家长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去阅读,尤其是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
此外,美国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确很轻松应对学校里的学习。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如果想申请个好大学,就要非常辛苦。要参加申请考试(如SAT),要提供一份全A的高中成绩单,还要有音乐、艺术、体育等方面特长。这些成绩并非一蹴即成,要想拿出漂亮的材料,都靠平时的积累。
所以在学校教育方面,美国的教育先进性就在于:不用一考定终身。没用名次、分数这些压力压在学生头上,因此也就没有平均分和升学率压在老师头上。所以,学校的学习就变得相对宽松。
中国家长 vs 美国家长
美国学校不过分看重成绩,大学也采取申请制,家长也不用因为孩子成绩和考试焦虑。亲子关系也看起来母慈子孝,不像我们国内的现状:一谈到学习,亲自关系、乃至家庭关系会因为辅导作业而剑拔弩张。
然而,美国的家长就轻松么?
答案是:否。
首先,孩子送到学校,不意味着家长不需要教育孩子。这点不用多说,现在几乎全民都在学习如何当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国内如此,美国也是如此。
其次,美国孩子在学校的活动特别多,很多活动都需要家长参加陪同。因为,美国的学校似乎更强调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再次,还是要谈学习。
在美国,为何有些家长会对孩子没有要求?除了家庭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美国教育基本属于“精英教育”。常春藤大学的学费是一般工薪家庭负担不起的,而在申请大学之前父母对孩子在艺术、体育等特长方面的培养投资,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所以,很多家庭并不是对孩子学习没有要求,而是经济条件不太允许。
因此在美国,很多孩子的人生轨迹,同BBC那个时间跨度为50年的追踪拍摄《56UP》很像,富人家的孩子一代代生活优越,而穷人家的孩子依旧难以超越阶级的限制。
很多读者也许在好奇:在美国,精英阶级的小孩子,从小都在学什么?
其实,他们和当前国内的小孩子很像:上了很多课外兴趣班,学习财商课、领导力课,发展体育和艺术类特长,并且学好几门外语。同样,也像《56UP》里面所讲的那样,精英阶级的小孩子们,7岁就有了自己的梦想,开始就看《金融报》、《观察家》。
所以,美国教育,或者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的确是不会像国内教育这样,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围着孩子的成绩团团转。
但是,没成绩考核不等于不学习。国外学校虽然没给孩子太多的课业负担,但孩子的人生规划、教育规划、个性化培养这些事情,都变成了家长和家庭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教育个性化的体现。
并且在美国,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层面,似乎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包括学习、特长、能力和情商方面的家庭培养。
所以,总结一下,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培养孩子是家长需要投入精力的事。即便是去了国外,天上也没有掉馅饼的美事,好大学不会凭白无故发offer,社会福利能保证基本生活,但不能对生活质量负责。
家长应该怎么做?
文章至此,估计很多家长要说:你让我们好焦虑,如果美国的教育都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那我们还怎么办?
首先,家长要摆正认知,无论是孩子在哪里受教育、无论孩子是否要进大学读书,无论孩子未来要从事何种职业,纯粹的快乐成长是不太现实的一件事情。
即使这个孩子将来不走读书升学的人生路线,那么他也要学一些其他技能,至少能保证将来生存。
因此,想要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家长,要首先帮孩子做好一定的人生规划,并且帮助孩子发展一些特长爱好等,毕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是需要家长的引导的。一个玩大的孩子,将来靠什么技能养活自己?
其次,孩子的快乐成长并不仅仅是通过减轻学习负担就能实现的。
孩子的快乐成长和家庭情况息息相关,比如祖父母这一辈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卷入情况,孩子父母的性格、认知水平,家庭中夫妻关系等等。所以,孩子能否快乐成长,的确和学习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取决于家庭。
所以,如果想要一个孩子快乐成长,家庭首先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再次,不要生搬硬套,觉得国外的就是好的。
一些有条件出国的家庭,不要抱着这样的想法:孩子只要去了国外,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有一个好前程。
其实,即便是去了国外,家长的陪伴和培养也很重要。见过了许多学习成绩在国内不理想的孩子,到了国外也未见提高,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学习不好而已。
我们周围也会有一些出国后实现逆袭的孩子,在国外变成了优等生、考上了名校。他们的成功,的确是得益于国外的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些孩子自身的努力。
所以,还是那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常春藤大学不会免费发offer。
最后,有少部分家长,觉得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百害无一利,因此便认定了要借鉴国外,让孩子脱离应试教育的苦海。
如果说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无要求,那么也无所谓,毕竟人各有志。
问题是,这些家长的一些逻辑有些可笑:学习好的情商低,不学习能培养孩子情商;不学习也能发展能力,将来孩子一定会成功......
这些想法存在的问题是:家长依旧认为孩子将来还是会成功的。因此这些看似对孩子无要求的家长,最后还是对孩子抱着殷切的希望。
这样的热切期望,不知道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因为孩子似乎是在被灌输:你可以不学习,但你要成功。
而这些思想又像是我们年少轻狂时都曾有过的想法:读书有什么用,我不读书,将来依旧能做大事。
虽然人生不缺成功和逆袭的例子,但是我总觉得给孩子一个过于空泛的目标——成功,再给孩子规划一条模糊的路,这个孩子会不会走得很累?
说了这么多,也许是我想得太多了,也许是我想得太严重了。
但我只想说:国外的教育也没有那么轻松。
而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是,需要家长倾注心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