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这个女人的一点认知,更多的是一些娱乐八卦,知道她是万科老总王石的“小女友”。不久后,她又在网络上火了一把,因为她写了一篇《我的男闺蜜陈可辛》,被吴君如夫妇无情地啪啪“打脸”。
闲来无事,翻看了同事桌上的这本《习惯就好》。打开叶扉,“献给所有和我一样,出生在平凡家庭但有灿烂梦想的女孩”。一下子就被这句话吸引了,对她说的“灿烂梦想”有一探究竟的冲动。
1、确定人生目标,掌握生存技能。
热爱表演,却被中戏劝退,年纪轻轻就能看透娱乐圈,并不把演戏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23岁,转战房地产,一干就是6年,坚信不是给老板打工,而是在给自己工作。基于这样的认识,从来不计较太多,一心想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做房地产的6年,学会了谈判,学会了看合同、学会了做生意,学会了示弱、坚持。
田在书中说,当演员不是她的终极梦想,但是她喜欢演戏这件事,从中体会到最大的乐趣,便是用最短的时间体会到了最多样的人生。现在,她只为喜欢的角色再出镜,因为她的舞台不止是镜头前的一亩三分地。
2、明明可以拼美貌,却要拼努力。
田曾一度成为 “空中飞人” ,上午坐飞机去香港谈房地产规划, 下午就要赶回青岛去剧组拍戏, 第二天再重复这样的安排;为了一个路演,硬生生在60天坐了30趟飞机,平均每两天坐一次飞机,整整瘦了10斤。网络上有句话很红,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拼努力。
3、从生活中,培养敏锐的捕捉商机能力。
12岁,通过倒买倒卖在初中生中流行的“戒指”,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赚来的钱,她花了10多块钱买了个像样的包,其他的全部拿去买了邮票。从她小小年纪对金钱的分配就知道她是个很有规划、会理财、有长远眼光的人。后来,又帮妈妈的好朋友进行“规划营销”,情人节通过卖香水送玫瑰,当天帮别人很赚了一笔。再后来,到美国学表演后,出于在房地产干了6年的职业习惯,打着买房的名义到处看房,最终成为一名美国“房奴”。现在,田成了自己的工作室,当起了制片人,投资了《中国合伙人》,早早地就实现了一名演员的财务自由。
4、谈“捷径”,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她想做的事情上。
田对于自己和原则之外的事,她在十几岁之后就能做到敬而远之,绝不妥协。她不喜欢参与闺蜜的八卦话题,也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聆听对象,闺蜜找她倾诉感情上的问题,她总是在10多分钟后,就要尝试转移话题,她觉得感情关乎一个人的认知,多谈无益,浪费时间。田认为,择偶和交朋友,两个人都够经济独立,不需要你来养活我,我也不需要养活你。此外,她从来不否定自己的目的性,也不隐藏自己的目的性,向身边的这个人学习。
5、谈“女人”,如何幸福。
独立是女人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田的回答是,“我不想成为谁的附属,提到“田朴珺”三个字,不需要和谁联系到一起,我有能力,人又不笨,也算勤奋刻苦,我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创业最大的好处就是获得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我想,也就是她的这种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底气,才能吸引王石这样子的大咖,且把感情处理的如此从容吧。
6、谈“男人”,拿捏得当。
田说她喜欢博学的人,有内涵、读书多,能够给她更多的经历和阅历,能教她新知识,能开阔她的视野的男人。这也就不难解释,她为何总钟情年纪比她大的男人。从她当演员的经历,她对有钱的男人的认识也很到位。她曾经遭遇过被“大款”追,她对这类男人的判断是,一个男人第一次跟你见面就大手大脚为你花钱,这人绝对不可以当结婚对象来发展,甚至连朋友都最好敬而远之。这种男人已经见识过很多女性,他习惯于用钱来缩短两人交往的时间成本,而忽略了真正的交流空间。本质上,他就是把你当商品来消费,而且他常常会这样消费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