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面临“三十岁”时曾那样的如临大敌。但走过了,也就走过了……
*
突然,想到了很小的时候看过的一个喜剧叫《而立之年》,是巩汉林演的。之所以在这时提,是因为那似乎是我第一次听说了“三十而立”这个词。而对于一个身高只有一米多的小学生来说,她所能看到的世界太小,而“30岁”,也真的已经老得不行了……
其实不用扯这么远。哪怕是21、2岁时,我曾想过,等自己25岁时大概足够成熟了吧?到了27、8岁就已经结婚了吧。到了30岁,都该牵着小孩,并“老”到被叫“阿姨”了吧。
这大概就是我、以及很多人的焦虑来源吧……来自“三十而立”的魔咒。
谁知,我20多数就已经被叫“阿姨”,而真正迈入“30岁”门槛时,发现和小时候的自己、和20岁出头的自己想象中的“30岁”,那样不同。
看着镜中的自己,“啊,原来‘这个样子’的我,就是‘30岁的我’了呀……并没有那么老嘛”“怎么有时还显得那么不成熟,甚至还像个孩子呢”……
原来,现在的“30岁”,可以看起来比我想象中的年轻。而此刻30岁的我,在看比我年长好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女性,也觉得她们比她们真实年龄所对应的“固有印象”更年轻……
是啊……其实,不需要那么害怕吧……
■ 三十而立
在我任性成长着的20来岁,尤其危机感和焦虑感日益泛滥的25岁后,铺天盖地的对30岁的衡量指标是“年薪够不够硬”“买没买房”“有车与否”“结没结婚”……所以,长久以来,我和很多人一样,一直以为“三十而立”指的是“成家立业”。
如果以此和当下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与这些标配一一错过的我,“一事无成”,不足以“立”。伴随着这些危机感和焦虑,我诚惶诚恐地面对着不断逼近的“三十岁”。甚至忍不住打开百度搜“30岁开始还晚么”这样的问题。好字下一秒就意识到,难道“晚了”就不开始了么?!
也一点点试图与自己和解,说服自己“古人有古人的过法,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过法”。古时的他们,一定想象不到现在的我们面临着怎样飞速更迭又信息爆炸的智能时代,想象不到人的平均寿命会逐步增高,想象不到女性不需“深藏闺阁”“待嫁而出”而可以越发独立甚至自主选择何时结婚甚至生育。所以,如果以“三十而立”这样一个旧帽子盖在自己头上,合不合自己的尺寸,要另说。
另外,庆幸地是,在越发走近自己的“30大关”时,看到了关于“三十而立”的另一番解读:它不是我们认为的“成家立业”,而是“立身”,是为人处世上已确立了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拥有自己的思想,富有思辨能力。是一种“立己之身”的状态和境界,而非特定指向于某事物(家/业)。若一定要具象化,很多人认为是“立于礼”。(你看,这就是读书少、不思辨的结果,容易被误读所影响并使自己无端焦虑。)
于丹教授也曾解读过,这个“立”,不是外在社会坐标衡量是否功成名就,而是内心标准来衡定的。生命是否清明自省,对要做的事从容不迫的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内心笃定之事,就是“立”。
这个“立”,说难也难,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并没有关于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培养。回想自己的20多岁,有很多迷茫和不安。在25岁前,我甚至没有完全想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而之后的海外求学时光,去独自生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不断受挫,也不断发现自己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才慢慢重视起来的问题。好在,几年算不得艰苦但依然伴有个人内心挣扎的岁月,让我也稍微培养起了一些自己面向当下这个世界所持有的眼光和态度。而之后,找好了自己的方向和兴趣所在。虽然在这途中一直在做细微的调整和增减,但大的心愿和准则都慢慢确定。当然,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环境,所以,自我所持的观点也会不断更迭。但,“立身”和为人准则,尚且已经握在了手里。
如果这样衡量的话,大概在迈入“30岁”前所需要交的答卷上,分数姑且能够及格吧。
而且,“三十而立”终究是孔子对自我的总结和规范,也未必非要用他人的要求来规格自己。具体立哪些,什么程度是为“立”,则由自己定夺。毕竟,人生是自己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方向。确立好自己的“立项”,就已足够。
■ 最优解
当然,难免总要与他人比较。前些年更会因这些“比较”而屡屡受挫。毕竟,随着这些年互联网的发达和信息爆炸,有了机会看到越来越多比自己小却更加有才华的人。
还记得中学时,我在一次和家人顶嘴时随口抱怨“这不公平”。父亲说,“公平都是相对的,不公平才是绝对的”。慢慢长大,才对这句话有更多的理解。
是的,人生而不平等。起点不同,条件不同。越长大,越能感受到先天的很多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是,那又能怎样呢?拿自己和他人比是不划算的。不能为自己增加任何有益的筹码,反倒会陷入消极的泥潭。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手中握着的牌,尽可能的打好,以自己的方式,去求尽可能最优解。虽然碍于个人“智慧”所限,这个“最优”能达到当时认知程度范围内的最优已经是不错的了。
都说,道理明白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个人的“智慧”所限吧。该犯的错误一个不会少。
年龄终究是一个客观数字,用以衡量时也得看场景。
所以,一边受挫,一边开始喜欢读那些大器晚成的人的故事,以此来找到一些信心用以掩盖心底的焦虑。
我喜欢听北野武讲“40岁的相扑选手就算老,但50多岁的政客还会被称之为菜鸟”,喜欢流行的那篇英文小诗《自己的时区》,也喜欢让自己去慢慢接受“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这个观点。
■ 仪式感
另一方面,我发现我们都缺少一定的“仪式感”,而它,真的很重要。
在日本,满18岁的年轻人会统一在年初接受“成人礼”,这是日本每年新年后很重大的一个日子。但我们,没有接收过这样的“洗礼”。我感觉自己是稀里糊涂地就过了18岁,20岁……除了以考试、升学为衡量标准,在心理上并没有做过多的建设。再加上那些年沉迷在二次元的小世界中而忘乎所以,现在回首时感到自己的成长是不是总比他人慢了几拍呢?
大概是吧。
总之,有种被推着向前,不知不觉就到了这样的年龄。自我的建设和转变靠撞的南墙摔的跤、和迎面而来的一鼻子灰。
那么,试图写下的这一系列的文章,就是我给自己的“仪式感”,也是我与自己的和解。
■ “30代”的新人
现在,我站在了『30代』的门槛上。
日语中有“代”这一说法,比如“10代”“20代”这就是指“10~19”“20~29”这一区间的年龄,以此类推。而在中文中,最寻常的说法大概是“三十来岁”,而这个可左可右,可以是28、9岁,也可以是31、2,35、6,甚至38、9。
当我跨过门槛,站在“30岁”的起点上,“新人”如我,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会以怎样的形式和风格铺展开来。想必,一定与20多岁的青春、迷茫、试探不同。但一定也算不得成熟。
总的来说呢,我不觉得自己过着“成功”的二十来岁。如今的30岁,顶多觉得对自己面对的这个世界有一点点的初步了解而已。
看到很多过来人,说“30来岁很快乐”。大概是因为与年轻气躁的自己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了吧。虽然我还不知道30岁的心境会随着日月的推进有着怎样的而感受,但是在品尝这样美好的心境之前,先把自己的心情整理好。以书写来思己过。也想要一边回顾并记录自己,一边希望你们可以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当然,也不是好为人师。记录此刻的心情,而日后再看时,若有偏颇,也是成长和变化的体现。
时至今日,我还是在倔强地走着自己的路。当然,早早选择了,也已经回不了头了。即使把一手好牌都打烂了,还是要想办法继续打下去不是么。
期待接下来的十年中的自己,能多一点地去靠近梦想的方向。
希望自己,希望有缘看到文章的你们,也能按照自己意愿的,不被年龄的枷锁束缚,
毕竟,在“年龄”的桎梏中,能救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然后,
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