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前面的简书,其实也是为这个题目做了铺垫,事情源于在交流中,有基层诊所医生说,你们这个药的处方里含有鱼腥草,会过敏,我当时的心情可能是这样的:
说到过敏,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过敏
过敏望文生义就是“过度敏感”,有点草木皆兵。医学上称为“变态反应”。额,那位拿砖头的你坐下,我不是说你变态,是说改变了正常的状态,好吧,这页翻过,解释不清了,进一步再细分又可根据这类反应的发生时间分为速发性和迟发性,根据抗原和底物结合等情况,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四类,(两种分类角度不同,可以交叉)。
发生过敏反应需要两个条件,即需要有致敏原,并且致敏原能够和免疫系统发生接触。
这就像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咳咳,好吧,就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会电光火石(以下省略十万字)
对于敏感体质人群,可能吃花生也过敏,比如《前任3》中的女猪脚对芒果过敏。
而药品作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制剂,如果说其易致敏,并不是像食物过敏说的是对于特定易感人群过敏,而是在人群中普遍易致敏,其中包括直接致敏和光、化学等因素下的致敏,如喹诺酮类抗菌素具有光致敏性。
那么问题来了,鱼腥草具有这种意义上的普遍致敏性么?答案是否定的!
鱼腥草作为国家卫健委早在2012年前即已经公布的第一批《药食同源》名单中,赫然在目,我国西南如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有广泛而长期的食用“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的习惯,并且还将其制作成多种特色菜肴。如果其广泛致敏,我国西南可能早就没人了吧。
可是,国家药监局关于警惕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警示中确实白纸黑字的写着,易于导致过敏反应啊?这难道是假的么?
这个确实不假,但是你都说了,是不良反应,这个鱼腥草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我们要抽丝剥茧来分析,不该背的锅不背。
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大致如下:
1确系鱼腥草挥发油及其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水解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2鱼腥草注射液溶剂和乳化剂,如吐温80 引起的溶血反应,
3鱼腥草中成分和免疫蛋白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引发的迟发性变态反应
鱼腥草中挥发油虽然药理作用丰富,但在实际鲜品中,总含量仅在0.04%-0.1%之间,鱼腥草注射液按照其生产工艺,水蒸气蒸馏仅可得到其挥发油和挥发油的部分水解产物,和多数其他含鱼腥草制剂的组分及比例完全不同!在水煎液中占据主要部分的,并无明确致敏性。
鱼腥草挥发油导致的较高致敏性还和其给药途径息息相关,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给药途径下,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如硫酸镁口服是泻药,但静脉注射则可降血压。同样的,挥发油的细小油滴在脱离乳化剂后,会被巨噬细胞作为异物吞噬,并且释放白三烯等炎性物质,本身是一个基于物理吞噬的炎性反应,和成分的药理作用无关,说白了,就是这货本来就不适合做成注射剂,这在本人今天的那篇《中药注射剂,可能是个历史的闹剧》中就表明了立场。而这种挥发油在口服过程中则不会产生致敏作用。
鱼腥草中的乳化剂如吐温80产生的溶血反应,那是彻头彻尾的不良反应,和鱼腥草本身更是一毛钱关系都没,你只要是注射剂中含有这个,别管什么中药注射剂还是化疗用的抗肿瘤注射剂,全部都会出现同样的不良反应,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这边就治个感冒你给我溶血?闹呢??
所以,处方中含有鱼腥草就说这货致敏?这个锅真的不能背。
你以为这就完了么?并没有。
作为一枚负(fei)责(hua)任(duo)的科普小编,这里要给大家说的是,鱼腥草确实也有一些副作用,但不是这个过敏反应,而是其中含有的极少量的马兜铃酰胺,会水解为马兜铃酸,而马兜铃酸是可以导致肾衰的一级致癌物。这个马兜铃酰胺在鱼腥草的几乎所有制剂中都有存在,但其实也不用紧张,因为一切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和臭名昭著的马兜铃科植物如关木通、青木香不同,作为翻白草科的扛把子,整出点马兜铃酰胺只是人家鱼腥草的业余调剂和爱好。同时,业界对马兜铃内酰胺与肾损害的相关性还存在争议,现有数据显示,即使把鱼腥草当菜吃的地区,其肾损伤发生率甚至还比其他省份低,原因在于,其实喝酒比吃鱼腥草更伤肾。
同时,顺便说下,直接含有马兜铃酸的常用药材有几十种,譬如厚朴、防己等,常用处方有200多个,却没有见发生严重的药害事件,谣言止于科学的分析和实证。
咳咳,今晚吃啥好呢?老板,蕨菜和折耳根再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