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决定从微信朋友圈发读后感,转移到简书开始持续的写,公开的写,我明白接下来是刻意练习写作的一年。
去年是在微信朋友圈发读后感的一年。
刘润老师说,能力这东西,偷不来,抢不来,要不来,买不来,获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时间来换。
必须是那种,碎片化的,持续性的,有方法的练习,再依赖被老师影响的方法,从头到尾的读一本书,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
学习本应是一惊一乍的,开心的,偏偏对于学习的错误理解,让那么多的人痛苦并煎熬的学习着。
我明白学习一定会有痛苦和煎熬,但是一直都是痛苦和煎熬,那只能说明根本不懂学习的概念。
概念不是说明白一件事是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念在不同人那里,理解的截面本就各有偏好。
能简洁,准确,正确,而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才能让人清晰明了的思考问题。
学习的本质是模仿,大脑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用来思考的。
昨天看财管的计算题,那些公式表达的内容特别简单,我虽然有点笨,不至于花半个小时弄懂年金是如何计算的。
这里不讲老师是如何照本宣科的念书,突然有一天的感受是,在课堂上听课就像吃方便面,每天都吃方便面,能有什么营养,还降低食欲,令人越发的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
用高效而可怕的努力,去换取能力,个人成长有人用走的,有人用跑的,可有的人能开车。
车是工具,不同人成长的选择方式和速度,人的认知水平和外部环境时刻影响着。
如果脑子里没有某个概念,和那个概念相关的事人根本不会考虑,比如说上火,美国人文化里没有上火的概念,他们顶多用发炎来替代,中国关于上火的起因,笑话,治疗方法,美国人很难理解。
因此可以推导,概念越少,能思考的事情就越少,思考工具缺乏,眼界狭小,想看外面世界的井底蛙不愿意爬出来,会发生什么,我的想象力已经不够用。
人在做出决定的时候,一般情况不是理性决定,有攀比就会有决策。
去年开始写文章,今年参加刘润老师的线下大课,以后可能是朝夕相处的工作,打配合,要比较的地方更多,我想互相促进的力度和广度及深度会更强。
人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特定的情况发生变化,自己想要的就会变得不清晰,失去目标,变得迷茫。
在没有发现变化时,换几个特定的环境去感受,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环境在变,我们可以勇敢的选择环境,走出迷茫。
人的本能,懒惰,拖延,忌妒,没办法根除,善加利用,老师说,潮水能发电,也能泛滥成灾。
和他的攀比会刺激着我们往更快的轨道上成长,往更高的位置上攀升。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