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了,吃饭了。”老公清晨第一吼“震耳欲聋”。我跟闺女洗刷完毕,很快坐在饭桌前;老妈把地拖干净,挨着女儿坐了下来。儿子卧室的门迟迟没有打开。我大声吆喝着“建烨,起床吃饭了。”女儿随声应和着“建烨,起床。”边说边走到哥哥卧室前,用力敲着门。儿子终于在千呼万唤声中打开了卧室门,简单洗漱后也坐到了饭桌前。“开吃。”老妈一声令下,全家齐动碗筷——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按照惯例,周日上午是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十一点,我准时做午饭。午饭后,孩子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上学。儿子、侄子和同学胥瑞涵约好一点在小区门口集合。从家到小区门口,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儿子习惯提前二十分钟出发。十二点四十五左右,我们第一个到达集合地点。胥瑞涵娘俩第二个到达,提前了五分钟。还差侄子一人未到,儿子开玩笑地说道:“我表哥是张磨叽。”时间一分一分过去了,望向大路却不见侄子的身影。我掏出手机给嫂子打电话,嫂子在电话里说,她没在家,侄子一个人在家,又因家里没有表,侄子可能迟到。我没好气地反驳着嫂子:“没表可以买,怎么总是迟到呢?”此刻,儿子火也上来了:“我哥浪费的不是一个人的时间,而是大家的,每次总是迟到,一点时间观念也没有。”我害怕嫂子听见,急忙挂断电话,又替侄子辩解:“因为妗妗没在家,你哥来晚点也情有可原。”“你要是不在家,我还不上学了?”儿子反驳道。我竟无言以对。我又何尝不气呢!
一点五分侄子到了。我没压住心头的怒火,劈头盖脸地说了侄子一通。上初三的侄子两脸通红,未做任何辩解。人到齐后,三个孩子坐上了通往学校的车。
望着渐行渐远的车,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这愧疚来自于守着他人对侄子发火,没有维护侄子的尊严;这愧疚来自于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导致孩子跟我学会了用发火解决问题。
由此,我想到了《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文中,友人与元方的父亲相约中午见面,友人迟到后还大骂其父。七岁的元方据理力争,然后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元方对有错在先的长辈不留情面,但他毕竟只有七岁。接近不惑之年的我守着儿子对未满十五岁的侄子一通发火,想想真是惭愧至极。由此,我更想到了自己平时对儿子发火的场面:这么简单的题不会做,是不是课堂上没认真听讲;书写这么差,是不是没认真写;成长档案写得不错,为什么光说不做呢;能不能用心哄妹妹,怎么又把妹妹弄哭了……这样的火气有时针对事,但更多时候却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在孩子身上是会得到映射的。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用发火的方式解决问题却是效果最差、副作用最大的。作为家长,应该适时地通过分析来帮助、指导孩子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而不是通过吼叫的形式来简单灭火。如果重来一次,我会接过侄子的书包,告诉侄子这次比上次有进步了,迟到了五分钟,下周买个表,提前五分钟出发就不会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