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libao妈的提醒,终于我又开始了记录。
本周题目是,学习笑来老师的专栏,最大的三个变化是什么?
第一个变化,不过分焦虑,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了。
认知行为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认为,“焦虑主要是指一系列不安的情绪和行动倾向,焦虑使你意识到不愉快的事情——不合预期的事情将要发生或可能发生,它会警告你最好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其实我建立这个群就是为了解决我对孩子教育束手无策的焦虑。
使用元认知,我分析了这个焦虑的源头,是我对孩子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担心,担心他无法自食其力担心他无法养家糊口,但最根本的就是我担心他未来不幸福不快乐。
什么才是孩子幸福快乐的必要充分条件呢?
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孩子自己来思考实践然后回答。
我相信一定有些事是孩子以苦为乐的,只不过现在在寻找过程中。
随着对教育的认识,我也不想我的孩子是个工业化的标准品,未来只是社会机器的一个部件,我希望他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责任有担当。
这些想法原来我只是想想,不敢去做,因为大部分人不这么想,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吗?如果,孩子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将来会不会吃不上饭,找不到工作呢?
李开复也说,未来十年 50% 的工作都会消失。
但随着眼界的扩展,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还是会有很多机会的。
就比如,两年前手机支付还没有这么便捷,现在我出差一周从南到北,有一个手机就能解决所有支付问题,几乎不用现金。这在前几年想都不敢想。
外卖,共享单车,自媒体,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不断的新生事物的崛起,都在翻天覆地改变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从不缺机会,未来10年的机会会超过过去百年的机会。下一代的未来不是我们这些老古董所能预料得到的。他们的未来他们自己去开拓。
想到这些,我对我和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我现在在做的就是努力加速成长,快速进化,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其他的方面,让孩子有个活可见的榜样,让他看到,妈妈都这么努力进步,他一定要比妈妈还强,未来有机会能把握。
同时,帮助他养成一些未来必备的品质,比如热爱阅读,独立思考,勤于实践。
随着思想的转化,对未来的期盼,我的焦虑一点点被融化被稀释,我不再喋喋不休,夜不能寐。我变得通情达理(孩子的话),思想开化了。我经常和孩子讨论现在这些新兴的事物,比如人工智能,人和机器优劣;比如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通常我提出问题,让他思考后回答,我再补充。我发现他思考表述的比我还有条理,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我在慢慢引导他对校内课程也要深度思考。这让我对我们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第二个变化,学会了只做重要且必要的事
学习专栏之前,我处在羞于承认的“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的状态”。我想做的事情很多,我喜欢的也很多,比如绘画,炒股,中医,写作,旅行,英语,手工等等等等。若这些选出重要且必要的,若只能选一个呢?我经过了很多思考做了一个决定,只选目标A(抱歉,在这里暂时不想公布)。所有不能帮助目标A完成的事都被我舍弃了,这和喜欢不喜欢没有关系,我的断舍离不纠结,很坚决。最终保留的一定是重要必要的。
我也用同样的原则处理了工作上的事情。
首先,整理现有的,每天8-10点优先做重要必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是我的年度重点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达成目标A的条件。经过这样的分类和实施,我不再手忙脚乱,眉毛胡子一把抓,我的效率有了很大提升,附加的惊喜是可以控制的时间多了起来。
其次,我主动承担了一些原本不属于我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助于我实现目标A。我不在乎别人怎样看怎样说,他们的看法议论会对我的明目标A有帮助吗?没有,那就直接忽略吧。
笑来老师说过,“成为百万富翁很简单,就是只做正确的事。”
这个原则还很有效的治好了我的选择困难症,首选的一定是重要且必要,其次是必要,然后是重要。选择就是这么简单。
第三个变化,相信时间的力量,学会了使用神奇曲线复利曲线也就是指数曲线。
指数曲线我是应该在高中学过的,孩子是在初中学过的。但是把它用在生活中是我们现在才学到的。
面对着前期平平后期突兀增长的线条,我居然才看出,不断坚持,不断定投,并相信时间的力量,后期才有爆发。“不要高估短期收益,不要低估长期回报。”这也是减少我焦虑的一句话。
学习专栏的时间过去8个月了,根据我的积累的状况,我在曲线上找到了我的位置,距离那一段爆发还遥遥无期。如果以往我就会终止放弃了,但是如果我站在未来的高峰处看现在,我才明白,其实是我的进步太小,积累太少,这样下去设定好的未来当然遥不可及。改变的方法就是增加进步量,大量累积必要条件,无论是一万小时还是刻意练习,必须突破舒适区,然后通过时间的作用才会有峰值。
默默的加油吧。还好,我并不孤独,有手持火把在前边引路的战友,还有身边鼓励提点我的群友。
以此作为这一阶段学习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