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便生长在江南,而之后的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也都未曾远离过江南。
江南多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差不多有一百五十天都是在下雨。正因为江南的一年四季里都雨水充足,使得江南的湖泊河流遍布各地,江南水乡便因此而得名。江南多水,且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故非常适合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和繁衍,特别是鱼虾与水稻,于是江南还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可以说,江南的富饶秀美,与它的多雨气候是密不可分的!
我爱江南,却更爱江南的雨!江南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而斜斜,绵绵而潇潇,似烟似雾,似幻似梦,为美丽的江南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描写江南的雨的诗词很多,随便举出几首,便能够美得让你如痴如醉。
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比如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再比如唐代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南的雨,其实不仅仅是看起来美,如果你能够细细倾听,你还可以听到雨声中蕴含着的那份的深邃的美……
南宋号称“竹山先生”的蒋捷就曾经写过一首词——《虞美人·听雨》。从词中,你便能听到江南雨中的那份似人生一般的深邃之美:“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用了这样短短的一首词,便概括了自己历经的一生:少年、壮年和老年。并且在词中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雨;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三个阶段好似三幅画,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其中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的心情,这是亡国者的哀痛,也是失志者的悲愤!
蒋捷是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鸿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抑郁寡欢,退隐江湖之间,栖息于太湖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恸,形成了郁勃悲慨、清峻流爽的风格,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也许,在蒋捷的一生当中,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孤苦常伴。而唯有江南的雨中,才能够听到他心声!于是,他把这江南的雨,当做了自己唯一的知己……
江南的雨,不仅滋润着江南人的身体,更滋润着每一位江南人的心灵。就像那温柔的慈母,用她那独特的身影,静静地呵护着每一位儿女身心的健康……
我爱江南,更爱江南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