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时, 一口气看完《恶意》,264页170千字,多久没这么入神好好读书了――不论什么书籍(汗颜),吁,合上书,心里却极不舒服,压抑、厌恶、不解、沉重……
第一次走心阅读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应该缘起去年2016年北京某小学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几个扬州老师在群里谈及时,韩国琴老师说她正在读的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恶意》正是写此主题的,值得拜读。其实我对这个话题兴趣不大, 一来我自己的十二年求学生涯中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没看到别人被欺凌……(呃, 写到这,怎么脑海中跳出彭冬梅的名和脸,不知这个师范的女同学的经历算不算?后叙。)二来在小学做老师29年,当班主任23年,一般看到的只是同学间的小打小闹,批评教育后就握手言和了,严重也只是处理过汪姓学生不知轻重〝推搡〞同学造成身体伤害后认错不再犯的。所以也没有深想过校园欺凌对一个人的影响会 有多大,听到北京这个事例,我甚至主观片面地认为家长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夸大了事实,尤其只字不提自己孩子对别人的欺凌行为让我很反感,在我的潜意识里“一个巴掌拍不响”是占主导观的。听了大家的讨论 ,我才感觉到自己元认知的肤浅,也顿生多一点了解的欲望,于是便跟韩老师提借书之请,特别感动这么随口一说,韩老师放在心上了,且在数月后我回扬州参加一次公益教育年会时把书带给了我,一共两本,《恶意》《白夜行》,都是东野圭吾的(此前我完全不知)。《恶意》薄一点,我一直把书放包里想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但一直随身带,却未随时读。直至今日不挪位一股作气读完。我常想,什么时间读哪本书真的也是一种缘份,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个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禁猎地》
在被害人日邦高彦的这本作品中,对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给出了这样的表述,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心里一阵惊悸,毫无道理的“恶意存在”,就这么肆无忌憚地亮相于所谓的“最干净的地方――学校”,且是我一向尊崇的日本的教育之所。加贺警官回忆自己逃跑不做老师的因由,讲述他经手的一个叫前野的学生遭受欺凌后的命运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这些文字里描叙的日本公办学校的教育环境是我们很难真正看到的真实现状。和中国相似,在生源不佳的学校,校风也是堪忧的,考试集体作弊,敲诈钱财,助纣为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心灵的扭曲亦是可怕的。《恶意》的杀人者野野口正是这一类的代表。从受害者到施害者,人性的恶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令人扼腕令人唏嘘。追朔野野口的恶的本源还是来自原生态家庭母亲对其的影响。她对生活环境的抱怨,她对帮助了野野口的日邦高彦的莫名排斥等诸多负能量都根植于野野口的价值观中――不满、逃避、排斥、妒忌……,而对于野野口不愿上学却没有真正了解,更没有真正帮野野口解决困惑,这不能不说是野野口命中注定的悲剧之根。所以他受欺凌后无法求助最亲的人只是忍受,忍受,实在受不住就倒向恶的一方去跟着作恶以逃避被欺。也许我们会问,他为何不求助老师?正如我前面所言,一般老师不会把问题想那么严重,轻描淡写教育几句,形式上看双方都认错言和了就认为没事了。殊不知这种解表不解根的说教只会让恶者更恶,弱者更弱。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严肃处理吧,家长会认为老师小题大作,更甚者把不爽当孩子面发泄到老师身上(我在中电小学亲身所历一李姓学生父母的所为);学校会认为老师能力不够把小事变大。更头疼的是“恶霸”生的破坏力,对于公办学校只能说教,无权劝退,或只能盼其毕业,叹兮,教育只无能!瞧,老师、学校也不能把“欺凌王”怎么样,那像野野口这样的被欺凌者只好自救――一起作恶,才能自保。
在整个欺凌过程中最让我愤怒、无语的是欺凌主的陈述――也不为什么,就是看他不爽!上帝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那么这样的人性之恶从何而来??小说中仅有加贺警官对长大后的欺凌主采访时的几言片语的回应(如上),缺了对他原生态家庭的了解,这才是恶之根!
小说的被害人日邦高彦,从小就表现出的友善、不畏恶势力,积极向上,应该是作者想要弘扬的价值观,只是结局太让人压抑,因为东方传统观念讲求“善有善报”……
想哪写哪,先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