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么说是因为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可最近有一位专家却说“先有共工城,后有北京城。”这共工城是什么?它又在哪里?难道它比潭柘寺的历史还要悠久?又为什么跟北京的建城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在北京北郊的密云水库中,一座神秘的古城时隐时现,当地有关水中古城的传说由来已久,甚至有人认为,它的存在会改变北京的历史,百姓众说纷纭,专家更是全力探索。水中古城从何而来?古城又为何会被淹没于水中?它与北京的历史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了查清这其中的原由,记者找到了研究上古文化的专家王大有。
王大有认为,北京城的历史至少是四千一百年。
通常我们公认的北京城历史有3000多年,这与王大有提出的年代差距有一千年,长期从事上古文化研究的王大有所提出的这一说法,也并不是无中生有,他的根据就是源于密云水库中的一座古城……
2002年,王大有听到一个消息:在密云水库中,有人看到了共工城。熟知古代历史的王大有一下就被这个消息所吸引了。但是由于资料有限,共工城的具体位置在哪?它是什么样子?发现共工城的人是谁?
王大有告诉记者,《史记》中有着这样一段描述:“共工,穷奇也……人面,朱□,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顽愚,名曰共工。”在古籍中,共工为何被描绘得如此相貌奇特呢?王大有告诉我们,传说共工是的水神,擅长水务。身为炎帝后裔的共工与黄帝的后裔争夺王位,并最终战败。心有不甘的他,一头撞折了天柱不周山,使天空破了个大洞……这才有了后来的女娲五彩神泥补天的经典传说。
然而,在现实中共工也确有其人,他曾经被尧派去治水。
王大有说,共工治水一共治了42年,但没有成功。到公元前2136年,共工因为治水不力被尧撤换。舜把共工流放到现在北京密云县的燕落城,共工就在这个地方住下来,取名为龚城。
传说中的龚城,是共工和他的后裔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史记》中,记者也找到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但是,这里提到的幽州在哪里呢?
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地区,因为在尧舜禹时期,把天下分成了九州,北京叫幽州。
王大有认为:历史上记载的共工,距今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如果共工城真的在密云水库出现,它的历史比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潭柘寺还要早得多。那么,广为流传的“先有潭拓寺,后有北京城”便将改为“先有共工城,后有北京城”了!这座历史上有着明确记载的共工城究竟在哪里?
唐朝初年的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故共工城在檀州燕乐县界。”但是在密云县的地图上,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叫燕乐县这个地方,这样一来密云水库中出现共工城的传说似乎缺少了一些依据。而王大有,却并不这么认为。
王大有认为,共工流放到于幽州以后,就建立了一个村庄-——龚城。但是共工城有个别名叫燕乐村,为什么叫燕乐村呢,是因为隋朝的时候在那设了一个郡,叫燕乐郡,但是由于当地人的“乐”跟“落”发音很接近,所以就叫做燕落村。
王大友听当地人说,现在还有一个燕落村。
当地人提到的燕落村,就位于密云水库东岸的不老屯镇。而王大有推断,共工城应该就在附近!这个燕落村会不会就是历史上的燕乐县?传说中密云水库中的共工城,会不会在燕落村留下蛛丝马迹呢?为了找到关于共工城的线索,记者邀请王大有一起前往燕落村……
一路走来,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古城的痕迹。接近村子的南口时,王大有在一段土城墙跟前停住了脚步……
王大有说,这些墙都是用夯筑的,土用的是三合土,公元前2136年,共工在这里修建了共工城,把龚城作为北方的首都。
但是我们的记者却发现了问题,三合土是晋代才出现的建筑材料,那是公元265年!而目前能找到的史料都表明,共工城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显然两者的年代相差甚远。这不禁让记者开始怀疑,共工城会在燕落村吗?
面对记者这些疑问,王大有认为,这段城墙是后人为燕乐郡修建的,因此用三合土也合情理!从年代上看,这个燕乐村就是《括地志》中提到的燕乐县,共工城也应该就在此处!这时,一位重要的人物出现了:当年在水库中看到共工城的目击者……
王大有找到了当年围绕共工城而建的燕落郡城墙,但是在燕落村,我们无法找到其他关于共工城的线索。此时,王大有仍然坚信,共工城不仅有,而且就在附近!之所以这么说,除了他多年的研究和史料,还有人曾亲眼目睹共工城……
王家声,原密云县文化馆副研究员,他曾经亲眼目睹过共工城。
王家声出生在密云县的金沟村。1958年密云水库蓄水,他和村里的人都迁出了金沟村,当年的金沟村就在燕落村北边不远处水库中,1972年大旱的时候曾经露出来过一次。
王家声告诉我们,从小他就听说过有关共工城的传说。由于在县文化馆工作,他经常翻阅一些古籍。在《顺天府志》有这样一段话:“共工常到鲍丘水(今潮河)钓鱼,并建有钓鱼之高台。”从位置和名称上看,这个钓鱼的高台应该就是位于潮河边的钓鱼台村。这表明共工不仅确有其人,而且也常在附近活动!
随后他在《史记》、《括地志》等史书中都发现了关于共工城位置的记载。这让王家声意识到,金沟村的土城子不仅仅是大家眼中的方形土堆这么简单。那么土城子究竟在哪?王家声给记者展示了一张年代已久的手绘地图。
地图是村中几位年长的老人用手画出来的,图上标注的土城子有60亩,位置就是当年在水库中发现共工城的位置,可是不仅原来的金沟村被水淹没,就连村中的土城子也一起沉没在水中了……
记者本想到水边去做进一步的调查,可是由于密云水库并不对外开放,所以寻找的线索到此戛然而止。曾为我们解读三合土的北京市石刻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卫东,对共工城的事也很感兴趣,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他决定和我们一起去一趟现在的金沟村。此行,记者和刘卫东又有了更新的发现……
在王家声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当初绘制这张手绘地图的老人。据老人讲,土城子有一丈多高,面积大概有60亩,就在村子的东南,也不是什么城,就是一个方形的土堆。
难道共工城就是一个方土堆?刘卫东在听取了老人们的讲述后,得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结论。他认为共工城,并不是用来住人的。
刘卫东说,共工城也有记载叫共工台,当时肯定是实用的城。共工氏不可能是一个人或者是一家子居住在这,肯定是带着一个宗族去居住,所以,后人不理解这个台是什么,就叫它共工城。也许,这个共工台是共工城的一个标志。
按照刘卫东的说法,土城很可能是共工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并非是用来居住的土城。刘卫东提出,还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共工城确实建在原来的金沟村。
根据中国姓氏起源,“龚”、“洪”两姓都应该是共工氏的后裔。如果金沟村真的存在共工城,那么村中应该还有姓这两个姓氏的人家。
王家声说,村里没有姓洪的,但是有姓龚的。据村民说,村里都管他们叫龚氏三老,是个大家子。金沟好很多外来户,只有龚家是一直住这的,而且村里最好的地方,正当中,就是老龚家的。龚老二的个子很高,有一米八几,但那时候村里人个子都不高。龚姓家人都很会种地、放牛,他们家的女人都不许打粉。
记者一番询问后了解到:村中果然还有姓龚的人家,个头高大,专心种地,妇女从不搽粉,这些关于龚家人的描述能说明什么呢?
刘卫东说,从这家人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具备做官的能力,但他不去做就在家干活,身材都特别好又挺拔还什么农活都会,又能以德服众,老百姓都服他他也不欺压老百姓,说明自古他有这个根,他留着这个基因呢。
记者找到了共工城的重要标志共工台,也就是村中土城子的确切位置,见到了共工氏的后裔。但可惜的是,现在的金沟村,并不是当年的金沟村,而是经过了多年移民之后重新形成的。金沟村的原址,现在已经沉没在水库之中。
在密云水库管理处的帮助下,我们获得了一次宝贵的水上拍摄的机会。这座将会撼动北京建城历史的共工城,能否被我们的摄像机镜头所捕捉到呢?古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由于时间过于久远,王家声老人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寻找,才带我们来到了原金沟村的村址上方。经过了近一小时的寻找,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共工城的影子。由于燃料有限,我们不得不带着遗憾回到了岸上。水库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北京雨水充足,九十月份又正是密云水库的蓄水期,水面比平时要高出2到3米,加之水库的水能见度并不高,所以很难看到水下的共工城。
尽管诸多线索指引我们来到了这座历经四千多年沧桑变化的古城身边,可惜的是我们最终没能一睹共工城的尊荣。但是这并未影响到刘卫东和之前参与我们的寻找工作的王大有,对于共工城的研究兴趣。
刘卫东:“既然历史上有这个记载,那就有可能,只能说它有百分之一的可能,那么我们还要有99%的求证,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看到了那土台子,我们真正看到了那夯土层,我们真正拣到了其中有的文化垃圾、生活垃圾,我们真正拣到了汉代以前的陶片或者是什么东西
我们才能证明。人们都知道,北京有句老话叫“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如果我们能在共工这城里进一步挖掘和发现得出了一个更久远的结论,那就不是幽州城的问题了,那就是一个北京城的问题了,那就可能是先有共工城后有北京城的问题了。”
找到了共工城的准确位置,见到了共工氏的后裔,尽管我们最终没能见到共工城的样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共工城一定在金沟村附近出现过。虽然现在它已经浸泡在水中,我们不能看到,但是由于古老的夯筑方法十分坚固,所以一旦水位下降,我们还有机会再次见到共工古城。届时,北京的历史,也许将会因为共工城的出现而再次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