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什么原因
用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描写和解读,可以对这种情况的根源窥见一斑。
艾玛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切实际的,这个基础让她在心中自然会憧憬浪漫情调,追求美和浮华,但又与真实生活落差巨大。当时的时代没有给女性提供进入社会工作的权力,因此她被培养出的能力和教养都无法进一步创造价值,她也没有办法亲手为自己创造想要的生活。
因此这股能量开始变形,把物欲当成美,把情欲当成爱,这种变了形的追求让她越来越空虚,越发需要更多,以至于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将自己的生活撕得粉碎。
陆小曼生活的时代,女性已经有参与社会的权力了,但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理想的人,父母对她过于溺爱,是按照名媛的目标在培养。那种被大家诟病的生活,也许只是她正常的生活状态。
她身上的才学是一种自我附加值,她不会想用这些东西创造一些社会价值。在她骨子里,还是半个旧社会的女性,在家养尊处优,按自己母亲的路线在走。
这一点是她和林徽因最大的区别。
林徽因是一个完全的新女性,有社会责任感,有学术上的追求。
记得曾听过一个记录,有一次金岳霖去林徽因家,还没走到门口,看见梁思成在房顶上想问题,那时林徽因正好站在房门口,就这么一上一下。
金岳霖随口做了诗: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梁思成听到后就很高兴,但林徽因就很不舒服,说:为什么女人就只有美?女人也可以是君子,可以和男人一样有才学上的建设......
七七事变后,林徽因不顾医生警告随北京高校南迁,她曾写信鼓励南渡的学者:
“我们这种人太无用了,也许会死,会消灭。可总有别的法子让我们国家进步了,弄得好一点,争出一种新的局面,不再是低着头被压迫着。”
这是格局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命运和结局也不同。
看陆小曼在上海的几年婚姻生活,几乎全是各种奢靡、欲求、玩乐......看不到这个“人”的意志,感觉这个人似乎已经被“物”覆盖了。其实这个状态看起来有点像退行,就是陆小曼退回到了一个小孩的状态。
有可能是之前为了和徐志摩结婚,不顾一切反对,冲破各种阻力,这个过程太困难,愿望实现以后在做一种补偿。
再加上徐志摩对她无限溺爱,心甘情愿无条件的供养,过度给与。本来人在恋爱中就容易退行,过度的宠溺会让一个人无法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在后面的种种变故中,她都表现出一种“软弱”,没有力量改变自己,依赖别人,没有活出新的人生。
很多人看陆小曼这一段的生活,有恨,也有怜,我在写的时候,甚至对她产生过厌恶。但其实她很可怜,被各种奢靡和浮华堆积的生活背后,是空虚和沉闷,甚至有一点让人窒息。
那个时候,她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爱情,但很显然她并没有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