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的硬盘,也撑不起我们增长的欲望,再多的空间,也装不下我们的野心。
最近把自己的计算机重做了一遍,升级到Windows 10系统,把计算机的各个盘全部备份到硬盘里,然后全部格式化。于是计算机就像新的一样,重新安装应用,重新规划功能分区。
在备份文件的时候,注意到有好多以前的资料,有的追溯到刚刚成立成长会的时候,给小伙伴们写的信;有的更是到开始写作前,甚至在校读书的时候下载的论文。感觉就像移动了时间的大石头,下面压着各种记忆,像小虫子一样,全部跑出来了。
在格式化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下不了手。尽管文件已经备份出来了,但是仍然害怕一个确认点下去,所有过去的积累就成了空。于是又打开备份的硬盘,再看一遍,确认一下文件和文件夹的数目,反复再三,终于才下了手。
下手完了以后,却反而更轻快了。新的系统,新的功能点,新的感觉,好像没有了之前的不舍,于是在新的领地上,又开始撒欢飞奔起来。就像我现在写出的文字,就是用新的电脑,写下的第一篇文章。
在我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我注意到自己总是倾向于做加法,做收藏,做纳入,却很少做减法,做舍弃,做删除。在生活中,总是感觉自己忙,有很多物品就一直搁置在家,也没有来得及清理,心想也许会用上。在计算机文件的管理上,也有一样的特性,下载了一堆文件,有的看了个开始,有的说要等着以后看,但是却再也没有看。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笔记本电脑只有不到60G,文件满了以后,就反复翻找系统盘,看是否还能腾出更多空间。那个时候就希望能有更大的硬盘,于是可以再也不用清理文件了,想要的都往里面扔。
十年后,硬盘的容量越做越大,而似乎始终感觉不够用。因为硬盘大了,文件也大了,数据量也大了。而最关键的在于,我们的行为模式没有变,我们一直在向外侵占,收集到硬盘上,不停地扩大自己的领地,直到自己把自己压垮。再大的硬盘,也撑不起我们增长的欲望,再多的空间,也装不下我们的野心。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的心智资源其实是有限的,而既然是有限,其实要求我们不能对所有的话题都感兴趣,也没法关注所有的事情,更没可能把所有的文件都下载下来,更不能以“将来可能有用”的名义,将其填满我们的空间。
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合理的舍弃,适当的裁剪,有度的删除,周期性取关。这些东西曾经出现在我们的注意力中,但是如果不能符合我们当前的战略方向,那么即使再诱人,将来再有用,那对我们而言,也仅仅是累赘,无法形成资产。
我们活在这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占有的,硬盘再大,大脑里是空的,我们同样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计算机里的东西,其实终究是外物,而既然是外物,总是有可能遇到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占有”的心,更多是一种执念。如果某一天,计算机出现故障,遇到入侵,或者其他不可抗拒的力量,数据全部丢失,那你的所有不舍得清理删减的坚持,其实都是虚妄的执念而已。
人生苦短,有很多想法,只是偏执,我们的偏执有时候太弱小,敌不过一些更强大的力量。而一旦这些力量出现,偏执就像一颗小草,轻而易举的连根拔起。如果想明白这些,其实就是两条路可以走:
一是舍弃无谓的情绪纠结,做减法果断。加法加出可能性,而减法减出可行性。当你知道有些偏执其实全然没有意义的时候,就不会那样纠结。
二是加强风险管理,做好应急备案。如果有一些信息和数据,只是单点存在某一台设备或者某一个地方,甚至包括你的大脑里,那你需要设计一些机制,在某些关键时刻,能用备用方案,比如同步到云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可以豁免的那一个,生活是一场概率的游戏。
上面的篇幅我都是在说计算机的备份。其实把角度换过来,我们的生活成长也莫不如此。找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用自己的行动去追随,而不是固守在特定环境,特定思路下,用特定的方式去追求不同的结果,那样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一件事情你追逐了那么多年都没有结果,那你要想想是不是你用的方式不对。
成长就是一场徒步的旅途,我们带不了太多的东西上路,于是只好把各种教导牢记于心,随机应变。如果我们一直固守在原有的阵地,那我们必然无法看到新的风景。不停地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用行动浇铸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