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睹六小龄童老师的风采,七点便起床赶车去省图书馆,到那里时,八点五十,门口已经排了很长的队。果然,报告厅一楼爆满,而我,只好去二楼的录播间,心生遗憾。好在,猴哥一开始就来了二楼,和我们说了一些话,亲切地和观众握手,总算是得见大圣风采,圆了儿时一个小小的梦想。
关于讲座,我觉得猴哥还是用心的,虽然每次讲座的大纲是不变的,但是猴哥的互动挺有趣的,没有距离感,很有亲和力,就像一个长辈和我们说话一样,也没有很多假大空的夸夸其谈的内容,话唠的猴哥也挺接地气的,中间好几次掌声响起来。
我是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的粉丝,或者说我喜欢的是粘上面具穿上披风扮成孙悟空的六小龄童,我算不上是他本人的粉丝,还是想亲切地喊他一声“猴哥”。毕竟,童年的回忆和美好都在这里面。
猴哥正面回应了网上的恶意诽谤,造谣生事。也许猴哥确实有些地方有些事情做法欠妥,但不至于你们张口闭口就骂吧,着实未懂那些恶意谩骂的人是怎样想的。我也是带着这个疑惑来听讲座的,我想原因可能是,猴哥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大圣了,不再是每个人心中敬仰的英雄,而是落入凡尘的、为世俗金钱名利所困的平凡人。
很多人批评他,是因为他把西游记等同于猴戏,把孙悟空这一角色等同于自己,这点无可否认他错了,但也不至于错得彻头彻尾,只是过分夸大了一个点,让平整的面上凸起一个棱角来,自然要受到各种“威胁”。
至于网上所说的,每次讲座的内容一成不变,这点我觉得可以理解,因为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听,对他们来说,内容算是新鲜的。而这些人,一部分是心智开化阶段的小学生,一部分是与猴哥同龄甚至高龄的老人,他们不会在网上关注这些破事,猴哥对他们来说,真真是头一次见到。对孩子来说,猴哥把《西游记》简单的看作是一部童话,是正确的,对大人来说,猴哥如此做法就显得幼稚。我的小妹和小侄儿,每次电视播《西游记》,他们自己就想去看,非是我们引导他们这部剧如何如何经典,他们也会模仿孙悟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六小龄童的孙悟空的确是成功的。
我看到,很多大叔大妈大爷都在很认真地在听猴哥讲话,对他们而言,猴哥带有明星效应,也寄放着他们对青春的怀念。稍大一点的小学生们,还有初中生也在认真听,他们每个人的眼神中似乎都闪着光亮。没有听他讲话低头看手机的多是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每讲到精妙出,也隐约听到有人表示赞同。
《西游记》能做为四大名著之一,自然有它的精妙之处,不是简单的四人取经的童话故事,有它所表达的关于封建社会,关于人情世态,关于宗教等等这些隐喻折射的内涵哲理,有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同样,也无可否认,它也有表达玄奘大师秉持一个取经信念、无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孙悟空,学者说是一个悲剧英雄,一个可爱而不可敬的虚假英雄,但是他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这些才是值得攫取的,星爷的影片里魔化的孙悟空那是给有一定学习能力和辨知能力的成年人看的。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孙悟空,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富有反抗性的,最自由的,最隐忍的,最富有禅机的那个孙悟空。这种情感,难以用一个形象表达清楚,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恰恰表达出这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也没有全部诠释。
《西游记》这部电视剧的成功,猴哥也说了是整个团队的功劳,杨洁导演,王崇秋老师,王希钟老师,林志谦老师,马德华,闫怀礼等等这些热爱艺术并为之而努力的艺术家们,他们历经考验,克服种种困难,用共同的努力和心血造就了电视剧的经典。原著成就了电视剧,电视剧成就了六小龄童,六小龄童也让孙悟空这一形象有了更鲜活更灵动的影视载体。86版电视剧代表不了原著的真正内核,它代表的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艺术家们踏踏实实搞艺术的写照。没有杨洁导演和剧组所有人的努力,哪有六小龄童辉煌的今天。年少成名的六小龄童的确做过一些对不起杨导的事,后来杨导原谅了他,我们观众又何必紧咬不舍。至于六小龄童隐瞒的关于替身等种种问题,也挺遗憾的。当下演艺界整体浮躁,沉迷圈钱,真正单纯搞艺术创作鲜有市场,六小龄童不幸落入了俗套。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开始不相信单纯的童话式的故事,然而需要有一个人来传承孙悟空身上极具正能量的一面,传承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符合的内容,六小龄童老师就充当了完成这一使命的角色,他能代表这一解读支线。如果猴哥隐退江湖,那么,新生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只能看与妖精各种奇葩谈恋爱的孙悟空了,或者看书里面充满人情世故的晦涩故事了。
我认为,抛开卖书这些功利性的东西,猴哥现在做的事,也是很有意义的。有人说,这个时代是大师陨落的时代,各行各业有成就有威望的大师们或老去或离去,他们留下来的经典,如果不传承,如何教后辈知晓和学习。猴哥做的事,是推广,推广猴戏,推广西游正能量文化。如果他能做为老师亲身教后辈学猴戏,培养戏曲的接班人,那才是真的传承。
于我而言,最喜欢的孙悟空形象有两个,一是六小龄童的孙悟空,二是张卫健96版孙悟空。且不说前者的确是先入为主,六小龄童演得是真的好、绝伦,张卫健版的也帅气潇洒,剧中也有谈恋爱情节,但是不狗血,前者的孙悟空是一尊像,后者的孙悟空像一个人,把前者高大上的神的形象拉入人间。
猴哥说,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凭心而论,猴哥尚未真正悟到,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看看周润发的为人处世,那才叫悟,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味道,真正的艺术家是不计较功名的。但如果有人因为这十二个字改变了自己,努力让自己强大,变得更好,那也是蛮不错的哦。哲理名言也是一种信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我们勇气和鼓励。
看到网上各种对猴哥的谩骂,着实让人气愤。他卖书,你可以选择不买啊,他接烂片,你可以选择不看啊,他的讲座不好,你可以选择不听啊,何必咄咄逼人,出言不逊。我认为这不是事不关己的默许,六小龄童宣讲童话式的孙悟空,又不是犯法,何况各个官方都是支持的,他所认为的片面化的简单化的孙悟空形象带有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可以讨厌他本人,但依然可以喜欢他塑造的孙悟空。
也在其他平台看见过有关猴哥的幕后爆料,心有惋惜。天地不全,经书不全,人无完人,有瑕疵也不算什么。猴哥带给我的感动、无尽的快乐以及童年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的想象和神往,都是值得感恩的,值得一生珍藏。
片面否定,或是一味尊崇,都是不恰当的。但是猴哥告诉我的坚持梦想和坚定信念,我会努力奉行,在生活中苦练七十二变,若干年后真能做到“笑对八十一难”时,那真要感谢猴哥带给我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