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若水小朋友发脾气,我顺利冷场应对的文章以后,好几个朋友留言跟我讨论,认为我跟孩子相处的这个方式还蛮不错的。
然后呢?前天开始,我就鼓励若水也开通了自己的简书账号,在这里写文章,有什么不好直接说出来的话,尽管写在这里,还用了利益刺激法,每天只要更文百字以上,即可获得妈妈十元赞赏。
没想到昨晚若水大爆发,竟然一口气写了一千三百多个字,把老妈我都比下去了,没办法,说到做到,130元的红包乖乖奉上。
这说明,手机虽然还在手上,但他的脑子已经有效地转动了起来,和妈妈一样,以后每天为他要写的文章绞尽脑汁就够他忙的了。
~~
朋友们都跟我说,孩子一回到家,就只想玩游戏,坐下来就忙着找iPad,确确实实,现在手机iPad就好像成了我们手上多出来的一个器官一般,难以割舍。
今天吴影老师跟我说她看到一个报道,说的是有一个家长,叫孩子不要玩手机孩子不听,气的家长把手机从孩子手中夺过来扔下楼,结果孩子也跟着跳了下去,那可是十楼啊。
这样的悲剧听起来真是触耳惊心,每一个隐约有这样担心的爸爸妈妈都想尽可能地防范于未然,给孩子健康的游戏观。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学别的什么都三分钟热度,唯独就不见对游戏厌烦呢?
~~
在心理学上,一个活动,如果能够持久的去吸引你的注意力,一般都要符合三个条件:
有明确的目标
难度跟能力相匹配
及时的反馈
~~
游戏的设计基本都遵循着这些原则,不管是打丧尸还是打妖怪,连连看还是对对碰,完成一个就进下一关,动作指令非常的明确。
很多时候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也许是因为我们自己下了模糊的指令,比如:你赶紧去做作业、赶紧去练琴 ……
如果我们能一个一个分解开任务,给孩子具体的指令:今天把这首<致爱丽丝>第一段弹下来,孩子了解了明确的目标,也许会更有效率地进入到听话模式
~~
其次,没有游戏是一上来就让你打大boss的,都是让你从低级一关一关通关升级,难度一般不会突然特别高,让你感觉怎么都搞不定自然就放弃了;也不会特别简单基本上玩几次就觉得没意思没有挑战性,自然也丢得快,只有在不知不觉当中提高着难度,让你的游戏水平也逐渐的越来越高,自然令你爱不释手了
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哪个大人会不知道呢?但知道不等于做到,我们每次做的新年计划又何尝没有好高骛远,写了一大堆漂亮的新年愿望,结果最终一个也没有达成呢?
跳一跳,够得着!在自己目前的能力基础上略微再用点功就能实现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
每一关游戏通过,总是能即时地看到自己涨了多少经验值、获得了什么称号、累积了多少积分,这些都是在游戏当中设计的及时反馈机制,一边玩一边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在嗖嗖地提高,即使是我们大人,估计也是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何况是我们还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取代游戏出现在孩子手边的是另外一些事情的话,你一定不要吝于及时正向地真诚夸奖你的孩子。
弹了一首曲子、画了一幅画、写了一篇文章……积极地鼓励他,并且诚恳地提出自己一定的看法,让他从你这里获取得到比在游戏中更多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假以时日,我们的孩子一定可以从游戏中抬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