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发展大纲。”
1879 年,冯特创立世界首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0 世纪初,蔡元培、陈大齐将西方心理学引入中国推动学科本土化,同时激活了传统典籍思想资源。20世纪中叶,潘菽开创本土化心理学体系,走出了自主创新之路。20 世纪后期,随着认知革命兴起,心理学逐渐成为综合性科学,而中国社会转型则为其应用提供了广阔场景。进入 21 世纪,人工智能突破,全球精神危机加剧,百年变局之下,心理学面临着系统重构的历史性机遇。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中华文明在复兴,时代实践与人民需求,无不为心理学大发展创造着条件。本文基于旋涡论视角,对心理学进行一次体系重构,以响应时代之变。
一、念头是心理学的原子
世界是物质的,是联系的,是转化的。地球生命诞生,与环境互动方式一直在进化中,从反应到应激性,到感觉,到条件反射,一直到精神系统的形成,趋利避害能力不断提升。思维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为万物之灵长,身体为原子,精神为虚空,身心一体,有无函合。父精母血,生命诞生之际锁定的那方虚空,即是“我”,其与宇宙相通,也是“神”,称之为“良知”。
在精神的虚空海中,有无量的念头在沉浮。念头的本体是物质属性(虚空维)。念头的特点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念头既济则隐,未济则显,在虚空中明暗闪烁。念头阴阳同体,但其呈现何种极性却因缘而定。一阴一阳,处于均势。环境温度高,“热”念出;温度低,“寒”念出。内外环境失衡,导致念头分出阴阳。
念头以数据形式存在,进入万物生命中。在无限轮回中,每个念头都有登场的机会。念头在竞争,谁能获得更多关注,谁就获得能量实现跃迁。念头载体在升级,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演变,这是世界可知性之基础。
二、念头的三个来源
念头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不激不发。念头来源有三,弗洛伊德称之为本我、超我与自我。
1、念头来源于历史,即刻在基因中的记忆,此谓本我,亦谓兽性之我,属于原始欲望,异性相吸,同性相斥,遵循快乐原则,不受道德、逻辑与现实约束。本我是心理能量之源,以情绪形式响应环境,以直观把握事物。
2、念头来源于环境,初级阶段基于(刺激→反应)构建旋涡,高级阶段是社会规则内化后自建的道德旋涡,此谓超我,亦谓神性之我。超我遵循至善原则,个体通过交流比较而从众。超我以认知形态出现。个体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学习逻辑,遵循概念思维,构建并优化自己的认识体系。在响应环境上,情绪快于认知。
3、念头来源于自身,因平衡上述两种念头冲突而产生。此谓自我,亦谓人性之我。我的地盘我做主,自我即意志,掌控边界,调和内外,在扬弃中成长。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能否延迟满足是自控能力的一种体现。
念头世界,诸念平权,相吸相斥,动态平衡,构建一个念头生态圈,称为人格。三种念头来源不同,表现为三种需求,即情感需求、认知需求、伦理需求。人格是知(≈超我)、情(≈本我)、意(≈自我)构建的精神旋涡。人类发展哲学(科学/数学)、艺术、伦理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知、情、意需求。
需求驱动生命进化,缺啥补啥。从需求管理角度理解人格:情绪标识需求未满足,认知为需求实现提供路径,意志为需求冲突做出选择。生命通过“情→知→意”旋涡维系存续。结构决定功能,同一情境下,人格决定个体行为差异。这是历史第一法则“命由我造”的心理学依据。
精神与物质匹配,念头按极性分“阴阳”,按得位分“是否”,按响应环境分“对错〞。心理调节要学习大禹治水引导念头归位。“我”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念头之河,但“我”绝不是某个念头。人格独立在于:所有的念头由“我”来选择,而不是“我”被某一念头所绑架。
三、念头分流产生真假自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精神世界,念头们物竞天择,充斥着斗争与联合,推动着念头食物链的构建与演化,最终,念头们分化为两大阶级(真自我与假自我),争夺精神世界的控制权。
真自我源于欲望。由内而外生长,呈现出本质、稳定、持久、喜悦。自我独立与成熟的标志是,构建自己的价值观,打造自己的需求金字塔,在社会食物链中拥有适宜的生态位。
假自我源于恐惧。迎合外在而成长,呈现出假象、波动、泡沫、焦虑。只有直面恐惧,拾阶而上,才能走出“刺激一焦虑”旋涡。
人格是真自我与假自我构建的旋涡。人格如同一粒种子,真自我是其内在活力,假自我则是其外壳。如果信仰缺失或依附外物,意义不能内生,则真自我将弱化乃至死亡,活力丧失,此谓空心病。人格为生命设定规则,一切个体行为都能在人格上找到终极原因。
在人的一生中,从安全感建立到生命意义的最终实现,生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格矛盾在主导,人格通过(知、情、意)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真假自我的力量对比,决定了人格属性。人格在“欲望”与“恐惧”之间轮回,欲望尽头生恐惧,恐惧尽头生欲望。人要做不器君子,内方外圆,真假并用,攻守一体,促进真自我成长。
四、人格成长的方式及路径
生命孕育,婴儿出世,人格初成如开天辟地。人格成长的不同时间节点需要不同的养分。婴儿出生六个月内需要母亲的关爱(触摸、运动、玩耍),这是一个关键期。婴儿通过依恋系统获取资源,建立安全感,启动后天模仿学习。如果这一时期忽视其情感需求,婴儿产生分离焦虑(抗拒、绝望、隔离),将伤害其人格发育。所谓习得性无助,竭尽全力后无可奈何,会形成条件反射,物质性固化将成为生命的暗伤。生命关键期欠缺的情感养分,会用一生去寻找。
人格在经事长智中成长,成功与失败都是人格成长的养分。从本能到逻辑,意义的载体在升级(动作→形象→符号),个体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认知地图,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走出历史执念。在人际互动中,合作可以消减偏见,人们因熟悉而滋生好感。真正的生命觉醒在于人格旋涡的转换,从自发旋涡(情→知→意)到自觉旋涡(意→知→情),从此,个体自觉掌控生命走向,坚守自我,平衡环境。一个人只有愿意为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承受打击,才能真正掌握命运的主导权。
人格存在内外张力。内自我是我为自身画像,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理想之我。外自我是环境为我画像,兼具品牌脆弱性与印象刻板性,这是他者之我。现实之我,是活在当下真实的我。如果个体错将“理想之我”等同“现实之我”,沉迷其中走不出,将陷入病态。人格精进之路:立足“现实之我”,向着“理想之我”前进,扬弃“他者之我”规避其干扰。个体在社会实践、人际互动、自我反思中对自我意象进行巩固或纠偏。人格成长,知行合一,事上磨练,养吾浩然之气,成就一颗光明心。人贵立志,自我实现,求仁得仁。
人格开放并维护自身安全边界,人格稳定来自(知、情、意)三角的动态平衡。如何将一个新念头输入个体的精神系统?这需要通过三道防线(情→知→意)筛选。这是自然状态下的暗示与反暗示。催眠是一种自觉状态下的暗示术,深度放松,一个念头绕过理性批判进入了潜意识,接受暗示,改变认知,重构情绪。催眠下意识分离,一虚一实,而主导实境的意识则是良知。
五、行为的本质及管理
行为即念头的物质呈现,背后是需求实现的冲动。行为是人格与环境博弈结果的呈现,强化激励可塑造行为,影响后续行为概率。人格中隐藏着一个决策程序:性(本我提出需求)→价(超我报出价格)→比(自我做出选择)。人格设置边界与底线,条件反射固化为精神链接,“如果…就…”,成为自动化反应模式。
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平衡。人格健康需要本我、超我、自我之间保持平衡,失衡即病。
贪婪为痛苦之源,但本我长期压抑可引发情绪障碍。念头一旦冲破束缚将出现冲动与攻击,引发病态补偿(成瘾与放纵)。
恐惧为失败之根。超我过强易引发认知障碍。完美主义滋生焦虑抑郁,进而弱化灵性,陷入迷茫,回避社交。
犹豫是决策大忌。自我如果无法取舍,必陷认知混乱,情绪不稳,自我否定,造成人际障碍。
应用于个体,人生要接纳本我,调整超我,强化自我。拥抱不确定性,尽人事,听天命,有松驰感。生命需要看破虚空,超越虚空,在知行合一中建立信仰。应用于组织,上层超我思维,下层本我思维,中层自我思维,上中下平衡才能出战斗力。
个体以目的为导向展开行为,利人利己兼顾,行为积聚成品牌,在群体中获得适宜的生态位。互利交换的维系,有利于心理健康。
六、潜意识是物心转化界面
生命由精(物质)、气(能量)、神(信息)构建。神为意识,精为潜意识,气为精与神的转化中介。潜意识与基因都是祖先在生存竞争中遗传下来的宝贵资源。潜意识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个体行为与认知,进而影响个体命运。
1、行为是念头之合力效应。念头如水,存在固液气三态。固态念头形成气质,塑造行为模式,如精神世界之山脉;液态念头形成偏好,为行为导航刻画轨迹,如精神世界之河川;气态念头形成认知,为行为选择提供支持,如寒潭雁影,过而不留。
2、念头通过重复可建立联系,甚至形成自动化反应,如:环境暗示、广告轰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认知与情绪。
3、念头联系可固化为旋涡,成为一种深层行为模式,如:与家人长期相处的模式将在社会旋涡中放大。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在人格成长中学会爱。
4、行为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熟能生巧,肌肉记忆,技能进入潜意识层面。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通过个人精进优化行为模式者少,而因头撞南墙改变行为模式者多。只要勇敢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知行合一,就能阻断过去创伤对自己的消极影响。
5、我如何与潜意识对话?象思维。意识过滤信息设定目标,潜意识执行指令并反馈。神→气→精。潜意识不接受否定词,如:对自己说“放松”有效,说“不要紧张”反而激发紧张。感恩,信任,放松,专注,具象,学会与潜意识对话,促进身心整合与潜能释放。
6、念头在潜意识中如何实现自身(阴阳相吸,互补完成)?一是念头借助偶然机会化妆逃逸而出,如:口误、笔误;二是念头自建回路虚拟完成,如:做梦,某些天才创意诞生于梦境,是念头自我完成的结果;三是念头转换成其它念头完成,如:升华。
7、潜意识中隐藏着病因。爱是被看见。被压抑的念头不被看见就会引发问题,如果通过某种手段能被看见,即可治愈。焦虑是对象不明的恐惧,焦虑=习得性恐惧+逃避行为强化。面对恐惧或焦虑,设置等级,逐步接受适应,慢慢升级,最后是完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放松,使旋涡不断解构与重构。
8、潜意识作为物质与精神的转化界面,直接与宇宙沟通。潜意识产生预感,先于意识识别风险,为生命提供预警保障。
七、心理的物质基础
心理的物质基础在身体,医学特别是脑科学发展必有助于人类对精神的认知。
在中医中,念头为气之化形,流转不息,凝滞为病。病之本原在念头,或阴阳颠倒,或时位不当,或响应错误,其结果是念头流动不畅,精神生病,扩展之后身体生病,身心相互作用,疾病演化,生命形态发生改变。这里存在一个疾病演化链,适用于身体,也适用于精神。虚(元气不足)→寒(真自我弱化)→湿(假自我作用)→凝(妄念构建旋涡)→淤(精神内耗)→堵(脱离实际)→瘤(积久成习)→癌(人格异变)。维护精神健康需要善护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生命健康需要在精气神之间构建平衡。神(信息)→气(能量)→精(物质),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五脏六腑构建生命主框架。五脏藏五神,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神一旦跑出五脏,化为念头,立象即生旋涡,吸收能量,在精神世界掀起惊涛骇浪。情绪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感应,情绪过则伤身,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认知需要五脏全程参与,心主导方向,肝提供动力,肺设定边界,脾提供路径,肾储存数据。
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遗传信息之集成。肾主恐,以远离危险维护生存。肾气不足,怕字当头,这是心理障碍的一个诱因。
脾为后天之气,脾主思,完美主义,思虑过重,气机郁结,脾不藏意,念头泛滥成灾。
心为五脏之官,心主喜,以欢喜之心构建精神世界,引导人格成长与生命进化。
肝为将军之官,肝主怒,那是意志对环境的释放。正如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动机(挫折引发攻击意愿)+条件(攻击武器)→行为(攻击)。
肺为相傅之官,调节气血。肺主悲,那是意志受阻之后的压抑。
健康人格需要多谋善断,肝主谋略,胆主决断,肝胆协同发挥自我平衡内外之作用。
中医以阴阳五行构建生命的平衡,顺应天道,以守护健康。有问题,辨证施治。健康在念头中,命运也在念头中,要善护念。
八、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心理学发展涉及领域众多,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1、构建生命的终极意义,推进价值论发展。生命的目的:健康,幸福,自由,修成一颗光明心,做好独一无二的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觉醒天命,建立信仰,为生命存续提供依据。警惕生命中的自毁机制,反思自我设限的前提,尊重各自的命运边界,始终保持人格精进姿态。
2、研究能力的构成与发展规律。基于天性天赋选择职业,基于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设计生存模式,基于人性设计竞争策略。竞争始于心战,一切能力的底层逻辑都是为了生存。认知、策划与实践,推动问题解决,而后在管理上形成PDCA(策划→实施→测量→改进)。注意力是联通内外世界的接口,一为良知警觉,二为定向选择,三为监控调节。
3、研究念头的时空机制。虚空维交汇形成空间,这是象思维之基础。虚空维扭曲形成时间,这是概念思维之基础。念头在此时空下运行。念头即需求,念头的时空机制即需求的类型、层次、程度及实现路径。
4、研究行为的本质及作用机制。行为有目的性和整体性,其本质是念头外化,包括:一是需求表达,情绪释放,微表情呈现;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刺激与反应或构建因果,或构建旋涡;三是个体在环境压力下退化,生成“焦虑→抑制→回避”旋涡。压力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体评价。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压力的共同作用将导致精神障碍。
5、研究学习的本质及规律。学习有物种特异性和进化适应性。学习是一种社会分层机制,社会食物链生态位不同导致培训重点也不同,上层培养控制力,中层培养认知性,下层培养规范性,以此实现优势生态位的家族传承与进步。
6、研究时间心理学。个体心理重演物种进化史;微观念头→中观人格→宏观文化,研究不同层级的精神演化规则;研究历史四项法则(命由我造、等势交换、弱肉强食、万物一体)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7、研究环境心理学。人格与情境的互动机制,风水之道亦有环境心理学的合理成分。
8、研究性格气质相关的遗传机制,研究基因—环境的作用机理。
9、研究个体与群体的互动规律。集体暗示与认知博弈;领导风格对群体效率的影响;组织文化生态,群体非理性行为;价值交换与亲密关系的构建。个体在群体中要立足自身,保持边界,降低对他者的期待。
10、研究暗示与反暗示机理。从古代祝由术到现代催眠术,移精变气调整气血以治病,意识与潜意识的互动机制。
11、研究精神与语言的关系。在心中建立认知坐标系,万物进入“我”中获得定位:物界命名“概念”,心界显示“逻辑”,灵界显示“观念”,如“一(观念)滴(逻辑)水(概念)”,语言通过三相归一在心中立象,取得了与本体的一致性。12、推进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继数学、实验及各门科学进入心理学后,中医更要进入心理学,推进其科学认知与技术应用。对心理现象进行多维度建模及评价,深化对精神规律的认知,更好地服务社会。
13、研究动物心理学。从基因到行为,全链条研究,探索其成果在人类心理学上的可移植性。
14、人工智能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的相互促进。数据建模驱动心理学研究,助力诊断与治疗。
15、研究个体人格演化史。个体从生到死不同阶段的人格特征及主要矛盾,人格演化中的标志性事件(遇过的人,经过的事,读过的书……),由此构建人格演化预测模型。事上磨练是人格进化的最好方式,打破执念,完成认知解构与重构,修复人格暗伤。
16、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健康首选养生,顺应天道,生命平衡,治未病,实施不治之治;次选认知与行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再选针灸药物手术;最后是探究从基因层面进行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在心理学研究上,西方学者重视原理探索,中国学者更注重应用研究。因为文化差异,心理学在原理整合基础上需要结合各自实践场景进行具体化应用。借鉴毛泽东“农业八字宪法”思想,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构建大心理学框架:土(环境)、肥(文化)、水(情感)、 种(禀赋)、 密(竞争)、保(保护)、 管(教育)、工(工具)兼顾。念头→人格→文化,心理学打通各层级,全面守护精神健康与安全。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心理学发展之路。精神宇宙浩瀚无垠,人类对自身精神的认知正处在一个初始阶段。
(2025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