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每天花一点时间用来精读理查德·鲁梅尔特的《好战略,坏战略》这本书,效法华与华创始人华杉,通过日日不断之功,磨练自己的战略思维。
为什么是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是我见过讲“战略”讲得最系统、最通透的书。
我们这里的“战略”,既不是指商业战略、营销战略,也不是指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所指代的仅仅是“战略”本身。说白了,“战略”就是一种底层方法论,是一个人想要做成什么事情所不可或缺的行动逻辑和做事规律。
“战略”是其他领域所谓“XX战略”的形而上学,是比一般战略学高一个维度的存在。我们知道,学问与学问之间是有层次关系的,有些学问必须建立在其他学问的体系之上,换句话说,是其他学问在特定领域的应用。
举个例子:开普勒的天文学体系,是牛顿力学体系在行星运动领域的应用;而牛顿力学体系,又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在宏观、低速领域的应用。
战略也不外乎如此:其他领域所谓“营销战略”、“商业战略”,不过是“战略”在这些领域的特定应用而已。既然是“特定应用”,那么就一定有其适用范围,如果不搞清楚他们的产生前提、演化逻辑和应用背景,就很容易削足适履、生搬硬套,到最后一事无成。
再举两个例子:
“定位理论”说要把产品定位在消费者心智里。那假如你所在的行业不是消费品行业呢?如果你是一家零部件供应商,专门帮其他大型品牌做设施配套,消费者与你之间的联系十分微弱,“定位理论”应该如何来应用?
“长板理论”说要发挥自己的长板而不是补足自己的短板,可现实情况往往是:你所谓的“长板”,要不连人家的短板都比不过,要不市场根本就不买账,根本轮不到你来做选择。
以上可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商业战略”,可在实际应用中你会发现,光有“战略概念”而缺乏“战略思维”,只会让人更加手足无措。
因此,学习“战略”,就是把所有这些冠以战略之名的“XX战略”,用X光做一次深度剖析。当解剖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所有战略学的内核是极其相似的,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成事。
战略学就是成事学,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你成事。无论是毛泽东搞土地革命,还是贝佐斯掌舵亚马逊,甚至一个小网红想要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抖音号,只要想做成一件事,其背后都离不开这一套战略思维的助力,只是大多数人无暇学习和总结而已。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鲁梅尔特,既是顶尖商学院的学者、教授,又是企业的咨询顾问,曾被《经济学人》评为“当今25位对管理理念和公司行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被麦肯锡公司形容为“战略中的战略家”。这样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牛人,愿意如此倾囊相授,实在是我辈之幸。
此次精读以《好战略坏战略》原书为底本,既然是“精读”,当然务求逐字逐句、细嚼慢咽。当然,在精读的过程中,我还会多加参考其他牛人的课程、书籍以为参考,毕竟,成事的规律都是相通的,战略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看着不同领域的牛人,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案例、采用不同的表述,讲述着同一个道理,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心领神会之感,想必也是读书的一大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