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皮囊》,如果按照喜好程度,我对这本书三部分的喜爱还是呈递减趋势的,亲人篇>朋友篇>自我篇。
《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代进了作者的遭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最喜欢的是写到父亲那一篇,可能是因为在很多地方我看到了自己,所以有很多地方使我动容,残疾的父亲被一幅皮囊所限制,他想摆脱这种束缚,几经尝试后却都以失败告终,人最痛苦的是莫过于希望后的失望,失望后绝望,绝望过后呢?或许是一种释然,在父亲经过了这一次的内心斗争后,倒是坦诚的接受了现实,应了开头阿太舍与得的领悟。火大无烟,水顺无声,人至情苦之极则无言。在阿太和父亲两篇中,无疑都是很压抑的,而且很直白的陈述了人在面对亲人的辞世和亲人陷于不治的疾病中那种痛苦,以前曾经读到过:除了本身的病痛和亲人离世的痛苦是真实的,其它所有的痛苦都是价值观带来的。作者对于疾病死亡近乎旁观者的描述,反而令痛苦扑面而来,而且带入感极强,就像不像个人带有怜悯与你述说,而像命运的帮凶告诉你这种痛苦的降临具有普遍性,因为一个病房住满的也都是些同病相怜的人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