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读完有一个星期了。总想着应该写点什么,今天终于行动了。
也许是因为之前读的这方面的书太少了,看这本书时感觉处处是要学习的知识,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原来是这样啊”。
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是意志力,意志力的神经学原理和意志力本能;自控力的局限性以及通过几种常见失控现象讲了人为什么失控,如何失控及如何应对。还有就是通过每章的意志力实验来帮助我们提高自控力。
那么《自控力》是怎么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或者特别的失控现象的?
1. “像林丹这样的好男人为什么会出轨?”
不是每一次自控力失效都是因为真的失去了控制。有时,我们是有意识地选择了在诱惑面前屈服。有时候,我们反而会成为“成功自控”的受害者。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道德许可效应”。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这种对补偿的渴望常常使我们堕落。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向诱惑屈服了。
对策:关注目标,关注自己的最大利益。
2. “为什么我们放不下手机?”
我们的大脑在期待奖励的时候也会“流口水”,就像巴甫洛夫的狗的条件反射一样。当我们受到奖励刺激时,大脑便会释放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它会告诉大脑其他部分需要什么来满足自己的贪婪。但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多巴胺带来的其实是欲望,是为满足欲望而产生的行动,而不是快乐。
现代科技“及时行乐”的特点,加上原始的激励系统,就让我们成为了多巴胺的奴隶,从此欲罢不能。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可能会收到新消息,或者下一个更新的You Tube视频有可能让我们捧腹大笑,我们就不停地点击刷新按钮,像得了强迫症一样查看自己的手机,就像我们的手机和我们的大脑之间有一根线连着,能给我们不断提供多巴胺刺激。手机就这样俘获了我们,让我们不断要求更多。奖励的承诺可以用我们上网时的行为来打比方———我们搜索,搜索,搜索更多。我们追寻着难以捉摸的奖励,直到最终觉得满意。
对策:观察自我放纵后的感受,洞悉多巴胺陷阱,理智消除欲望。
3. 为什么会“破罐子破摔”?
在研究压力、焦虑、罪恶感对自控力的影响时,研究者发现,情绪低落时,大脑更容易受到诱惑,会使人屈服,而且经常是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屈服。“那又如何”效应,即“破罐子破摔”,这种效应描述了从放纵,后悔到更严重的的放纵的恶性循环。屈服会让你对自己失望,会让你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那么,最廉价,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是什么?往往是做导致你情绪低落的事。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向诱惑屈服,而是第一次屈服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一旦你陷入了这样的循环,似乎除了继续做下去,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当你责备自己一次又一次屈服于诱惑的时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意志力失效。
对策:自我谅解,自我同情,打破“那又如何”循环。
4.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是胖子,那么你很可能会成为胖子。”
意志力会传染。
两位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肥胖是会传染的,它会在家庭内部和朋友之间传染。如果一个人身边有个朋友超重了,那么他变胖的概率就会增加171%(我对此数据持怀疑态度)。如果一个女性的姐妹超重了,那么她变胖的概率就会增加67%;如果一个男性的兄弟超重了,那么他变胖的概率就会增加45%。
我们有模仿别人行动的本能,这就意味着,当你看到别人去拿零食、饮料或信用卡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们的行为。同时,你也会失去自己的意志力。
情绪会传染。朋友的坏心情会变成我们的坏心情。别人的笑声也能惹你发笑。
当我们看到别人屈服于诱惑时,我们的大脑也可能受到诱惑。当我们想象别人想要什么的时候,他们的欲望就会引发我们的欲望,他们的食欲也会引发我们的食欲。
这就是所谓的“镜像意志力”失效。
对策:回想自己的目标,增强免疫系统。
5.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解释
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的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ironic rebound)。当人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时,它却像回飞镖一样“嗖”地飞回来了。
失眠者越想入睡却发现自己越清醒。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两人相爱,他们爱的越深。
压抑想法行不通。神经学家指出,大脑的潜意识不断想到被禁止的内容。
越是压抑消极情绪,人越可能变得抑郁。
对策:放弃自控。去想自己所想,追随自己的感觉,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身体上,专注于呼吸,想象那些消极想法像浮云一样消散。
很有意思的内容!想知道更多有关自控力的内容,请移步《自控力》这本书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