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在秦国成功?现在只要谈到秦统一六国,大家就会谈起商鞅变法,而只要一谈到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大部分人就将功劳完全归功于商鞅以及秦孝公的支持。
但是这其实过分的夸大了这两位君臣所起到的作用,商鞅变法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在于将整个国家的人力和物力组织和集中了起来,并且把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积累社会财富,但是将一切的财富都掌握在君主手中,供君主调动。
另外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用军功爵位制度充分调动普通百姓的积极性,使百姓变成只会“耕战”的工具,然后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专制改革,使得君主能最大化的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为君主所用。
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变法在其它国家其实也是在同步进行的,改革的趋势也都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只有秦国的改革是最彻底的,最迅速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不仅在于商鞅的法家造诣和秦孝公的支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的社会风气以及社会结构本身就提供了改革的条件,本身就提供了专制的土壤。
当时关东的那几个国家由于文明程度较高,文化进步,商业发达、经济发达。所以导致了统治阶层骄奢淫逸,奢侈淫靡,整个社会的风气相对于秦国来说更加虚浮、华丽,贵族势力相较于秦国更加强大,有严格的宗法制度,所以社会成分非常复杂。
当时的魏、赵、韩三国地狭人稠,社会矛盾突出;楚国地大物博,但是当时南方的大部分没有开发,境内的百姓也受到贵族的剥削;齐国的工商业特别发达,经济富庶,但是商业发达也意味着社会成分的复杂,社会矛盾较大。
在这些国家中如果要实行秦国那种加强中央集权、一竿子插到底的对百姓进行编户齐民,并且将一切社会资源都掌握在君主手中的法家式变革的话,遇到的阻力会非常大。
但是秦国那就不同了,秦国由于世居关中地区,周边都是西戎,和当地的戎狄风俗一样,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比较少,中原优秀的文化”礼乐“在秦国影响非常小。各种野蛮的习俗长期保留着,而且秦国游牧狩猎的风俗特别浓厚,民风彪悍,一直到汉代还有”关东出相,关系出将“的谚语。
而且有学者曾经指出,专制统治者往往也是伟大的建设者,其建筑的特点就是宏伟的风格。先秦时期的秦国并不比关东的国家富裕,到后来秦国一统六国之后最富裕的地区也在关东。但是在陕西凤翔发现的先秦时期的秦国国君的陵寝规模却远远超过关东诸国。
由此就可以推想,秦国在很早的时候相对于关东国家就有巨大的征发能力,民众也早就习惯于国家的役使了。
另外关于秦国的社会风气,在《荀子-强国》中就记载过: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意思就是当时的应侯问荀卿说:“到秦国看见了什么?”
荀卿说:“它的边塞险峻,地势便利,山林河流美好,自然资源带来的好处很多,这是地形上的优越。踏进国境,观察它的习俗,那里的百姓质朴淳厚,那里的音乐不淫荡卑污,那里的服装不轻薄妖艳,人们非常害怕官吏而十分顺从,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人民啊。
这其中记载的秦人淳朴,而且“甚畏有司而顺”,所以按照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秦国国内虽然百姓的求生途径狭窄单一,但是秦国却能对百姓任意征发驱使。百姓虽然彪悍,但是却又顺从官府。
关东的人也称秦国是虎狼之国,秦统一之后的关东民众一直在抱怨秦朝的严刑峻法和赋税徭役,但是秦地的秦人却很少有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
这样的社会不就是最完美的进行法家专制改革的社会吗?所以商鞅一遇到秦国可谓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于是在秦国得以大刀阔斧的进行他法家式的改革。
所以说虽然相较于其他六国,秦国的文明程度是远远比不上的,但是正是这种落后的社会形态,却更加有利于法家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变法,更有利于秦国的变革,论经济和人口他都比不上关东诸国,但是凭借着变法的成功,它可以做到横扫天下,一统六国!
所以秦国变法的成功即离不开秦孝公和商鞅这二位君臣的努力,也离不开秦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对变法有利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条件,这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商鞅在另一个国家进行这种改革的话,即便是有当时君主的大力支持,但如果失去了秦国具有的社会条件,恐怕也会导致其国家大乱,从而让商鞅后来的结局提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