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s search for meaning》,知道这书是通过看吴伯凡老师的直播,他提到几本对他意义很重大的书,这是其中一本,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时阅读,某一段某一句会让人有彻底的感悟。于是我连夜在亚马逊订购了。不知道是华夏出版社的译文问题还是我个人阅读能力问题,总觉得翻译得不好,很多意思都挺生硬,而且总感觉浮在表层没有到肉地表达。不禁想起李笑来老师说过,哑巴英语也有很大的作用,即便你说得不好,但能无障碍阅读英语也是很不错的。所以有机会,必须买原版来看。之所以如此执着于书中内容,因为它表达的核心观点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去正视、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那天丈夫问我:其实这本书有没有明确说出生命有什么意义?
我回答:每个人都能活出不同的意义,即便在生命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也应该找到其中的意义。“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是的,本书曾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作者弗兰克尔是著名心理学家,纳粹时期, 作为犹太人,全家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且被关押了3年,最后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书中大概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叙说在集中营的经历,完全不被当人看,衣衫褴褛只能靠从死人身上拿衣服替补,鞋子烂到不能再穿也只能在冰天雪地之下赤脚,每天凌晨起来开始做苦工,而且囚头都是十分暴戾经常侮辱虐待他们,没有饱饭,只有少许面包,好一点的会有很稀的豆子汤。他们很多人都是死于疾病,一是因为生存条件太恶劣,二是因为大多数人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一旦断了念头,通常都在48小时内死去。作者看到太多身边的人陆续死亡,无论是送去毒气室的、疾病缠身的、自杀的。
集中营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在细节上,反而更多是叙述他和朋友们的心理变化及他们是选择何种方式面对。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只要极少数的人能在集中营的折磨下,继续选择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大多数人则为了活命而忘记自己的尊严,变得无异于禽兽。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而仍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无论物质和社会条件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依旧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自由,谁也无法夺走。
集中营的生活“撕开了人的灵魂,暴露出人性的深处”,当犯人被释放后,他们并没有高兴得发狂,而是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需要要重新慢慢培养。书中有提到一些例子,释放后他们会不停地吃,半夜也要起来吃东西;口无遮拦地讲话;部分人无法摆脱残忍行为;随意且轻率地运用自己的自由;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从心理角度讲,这是“人格解体”,被释放后的生活如此不真实、不可能,新生活的开始需要一步步恢复,直到再次成为人。
而作者开创的意义疗法,在本书第二部分作了简单阐明。它是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一件事感到厌倦,或者自己总是很难对某件事情提起兴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去寻找事件当中的意义,我们本身就觉得这件事没有意义,那无论如何也不会有长久的动力去完成。即便是痛苦,也有其意义。
其实第二部分基本是理论,穿插一些例子,掌握这些必要的理论和概念,在生活中逐步运用,相信会更有活力与拼劲,毕竟寻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是相当快活的一件事。
最后,以书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
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