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惶惶多年过,始终参不透生为何,活为何,生活又为何?寥寥列几个框架,算是对生活一点心得的简括。
1. 生活的态度
心不要太静,静极容易产生死水;心不要太动,动极容易燃灭自心,故需以“度”来衡量,名为“态度”。态度一词,描绘的是心,有态度的前提是有心,端正态度的基础是端正心。许多人包括我在内,没有感觉真正的生活过,并不是真的没有生活,因为每一天每一秒都是在生活,只是因为没有生活的心,或说心里面没有生活一词、没有生活一意,也就“没有”生活过,没有感受到生活是什么、什么是生活。
“生活的态度”是什么?实际上,当这个词存在于心,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如果不明白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且用心观察,生活是什么。
2.生活的方式
生活的方式,在出生的那一刻,已经基本确定了下来。贫穷的,就用改变贫穷的生活方式;富贵的,就用保持富贵的方式;生在动荡的年代,就用平伏动荡的方式。总起来说,人生活的方式大同小异,细分起来,一分一秒,人与人生活的方式或许千差万别。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出于什么样的生活目的,目的可能是显意识的,也可能是潜意识的。
3.生活的目的
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的态度,在于心的安适。追逐某一个目标,或许必不可少,因为如果没有了目标的牵引,心躁动的气息,得不到宣泄,反而很危险。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外在,还是内在,是求于物,还是求于心,是归于动,还是归于静。无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走到今天,往往并不是自己的初衷,当然,若是自己的初衷,那最好!
4.生活的知识
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与年代,谁没有知识?可是细细想来,抛开电脑、手机与笔记,我还有没有生活的知识呢?假如,在荒野,假如,在沙漠,假如,在原始森林;假如,钱被盗一空,假如,手残或腿残,假如,家庭意外……有时这些假如,会变成可能,当可能到来时,那时的知识还有没有,还够不够用?也有人会说,那时的知识已苍白无力,即使有,也只能凭心而用,至少我也是这样认为。知识,不在多,而在精,不在虚(与自己生活无关或关联太远的),而在实(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或关联很近的)。
5.生活的能力
生活的能力,有时体现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有不变的生活态度;有时体现为对自己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坚持;有时体现为对自身生活知识的实际运用;也有时仅仅体现为生活的某一项技能。评价一个人生活能力强弱的指标却要简单的多,即,生活的是不是“好”。
6.生活的习惯
现在的所为,就是你的生活习惯,或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不信?想想曾经,做过相同的事有多少次,就知道了。当相同的事重复的多了,自然会发生质变,那便是生活的“归宿”。
总结:生活并不复杂,因为每一分每一秒是安适的。为什么回忆留给心底的忧愁大于快乐?我想只是因为几个转折,在那几个转折的时间点中,把过去的时间浓缩了放在现在,把未来的时间挤压了,也放到了现在,“现在”不堪重负,忘记或迷乱了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式、生活的目的、生活的知识、生活的能力和生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