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25天。
2007年2月14号,天气晴朗,漂亮的白云漂浮在蔚蓝的天空。140名左右的跳伞者,在空中自由飞翔。此时,天边两朵大云彩逐渐汇合,雷暴,即将产生。而一名叫做埃娃的跳伞者受到强大的升力,被卷入汇合成的云彩当中。
埃娃进入云彩之后,以每秒20米的速度猛然升高。眼前一片漆黑,只能听见声音。身体被潮水般的能量团团包围,不受控制。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迅速下降。每上升100米,温度就下降一摄氏度,空气也越发稀薄。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埃娃瑟瑟发抖,力图挣扎着保持清醒,可最终逐渐失去了知觉。无意识地垂挂在滑翔伞上,埃娃身上的仪器继续记录着她的飞行,显示埃娃最终来到了近万米海拔的高度。也就是喷气客机的巡航区域。
此时,埃娃逐渐恢复意识,发现自己的身体又冲进了云彩当中,以每秒33米的速度冲回地面,并且下降的过程当中,逐步控制住了自己的滑翔伞。最终降落在距离出发地6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这里被救回,记录仪器显示埃娃在产生雷暴的浓云当中,度过了难以置信的90分钟。幸运的是,埃娃只是身体被冻伤,并没有留下更加严重的后遗症。
埃娃原是一名云彩爱好者,并且加入了英国一个叫做“赏云协会”的组织。为自己拍摄到的各种云彩照片而自豪。这次事件之后,埃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依然喜欢云彩,并且敬佩更大的云彩。只是告知大家,当天空出现浓积云时,就意味着它可能变成积雨云,暴风雨即将产生,尽可能离它远一些。
云彩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为什么它能让埃瓦经历了险些丢失生命的事故之后,仍然不减少对它们的热爱呢。或许我们能够从《云彩收集者手册》当中寻觅到一些答案。
《云彩收集者手册》是埃娃加入的“赏云协会”的官方出版物。作者是这个协会的会长加文,加文毕业于牛津大学,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喜爱观察云彩,也热爱研究云彩的相关知识。进而成立了“赏云协会”。这个协会的成员来自于世界各地,人数多达4万人,并且一直积极地探索着云彩的奥妙,还在2017年达成了一项重要的成就。
2017年3月23号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正式承认了“赏云协会”提出的一种新的云彩类型糙面云,并将其收纳进了最新版本的《国际云图》当中。2017年的世界气象日年度主题也被定为“观云识天”,可以说这是官方机构对于这些云彩爱好者们的特别嘉奖。
《云彩收集者手册》这本书当中,介绍了46种云彩和大气光学现象,并且收录了全球各地云彩爱好者们,拍下的百余幅精美的摄影图。即使是没有任何云彩观察经验的读者,阅读这本书也可以了解各种云彩的相关知识。
不过,云彩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只是单独介绍每一种云彩的特别之处,读者阅读起来可能无法形成有条理的认知,所以《云彩收集者手册》按照国家分类体系,先为大家介绍了十种最基本的云彩类型,然后再介绍各类细分的云彩种类。
十种基本的云彩类型分别是距离天空2500米以下的低云族:积云,层云和层积云。处在距离地面2500-5000米高度的中云族:高积云和高层云。以及距离地面5000米以上的卷云,卷积云和卷层云。还有既属于中云族又属于低云族的雨层云,和在三种云族高度都可能出现的积雨云。
而这十种云彩当中,又以积云,层云,卷云为核心。其他七种云彩或多或少具有这三种云彩的特征。如果大家好奇这十种云彩有什么样的特点,云彩与云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可以看看小读者学堂的视频喔。
除了十种最为基本的云彩类型之外,我们还能在《云彩收集者手册》当中,见到很多造型奇特的云彩。比如长得象飞碟的荚状云。荚状云常常在湿润的空气,经过山脉上空时出现。湿润空气沿着山脉向上爬升,在经过波峰时温度降低,空气遇冷凝结,形成荚状云。同时,潮湿空气又会顺着山脉的走势,流向山谷。温度升高,云又会转化成水蒸气,从而使荚状云变成中间厚,两边薄的状态。
荚状云通常会形成两层,甚至更多层。当一连串荚状云出现的时候,每一个云层都会爬上前一个云层的顶部,从而产生荚状云堆叠的现象,也就形成了著名的景观波状云。如果你在天空中看到月牙形的小云彩,记得快速拿出手机将它拍下来。因为这种名叫“马蹄涡”的云彩很罕见。在空中出现的时间非常地短暂,只持续大约一分钟就会消散掉。
“马蹄涡”形成于旋转气流的区域当中,当上升的气流遇到上方水平风向的突然变化时,就会产生旋转气流。如果漩涡上弧处的大气充分冷却,就会发展出“马蹄涡”云彩,找到马蹄涡的最佳场所之一是在超级单体风暴附近。
因为为风暴的生长提供动力的风,很可能会促使合适的旋转气流的形成。幞状云也是一种高颜值的云彩,看起来就像是一顶光滑的白色贝雷帽。当浓积云或者是积雨云在形成时,若云顶上方存在着湿度较大的层面湿气时,该湿气会被云体当中的上升气流带动抬升,并且凝结覆盖在云的顶端,就像给云体盖了一层帽子。
所以幞状云常常出现在,浓积云蓬松的“花椰菜”的顶部,或者是新形成的积雨云柔和的顶部。正因为幞状云是依托于浓积云或积雨云发展而来的。所以它被称为附属云,看作是浓积云,或者是积雨云的部分特征。
同样是附属云,从积雨云中发展而来的,还有砧状云,它通常在天空中绵延数百平方英里,看上去就像是在积雨云的顶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顶蓬。这个大顶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般来说,在底层大气当中,海拔越高,空气气温越低。如果较暖的空气,吹过较冷空气的顶部时,就会发生逆温的情况。暖空气在向上运动的过程当中,就像是碰到了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暖空气相对来说不再暖和,空气密度也比上方空气低,纵向生长受到阻碍的时候,空气只能水平方向铺展开来。
当积雨云顶部的云塔向上生长,遇到逆温的情况时,砧状云也就由此形成了。除了云彩自身足够有特点之外,云彩与光线相遇形成的美景也常常让人惊叹。当阳光透过薄云闪耀时,你可能会在太阳周围发现一轮蓝白色的明亮圆盘。外边缘红润,周围环绕着一圈一圈彩色的光盘。
也就是“华”。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光线从云彩中的微小液滴或冰晶旁经过时发生衍射。光波被分散开来,不同波长的光展开成不同的角度。阳光从而被分成不同颜色的圆环。不过,如果你在太阳周围发现了一轮光晕,它与太阳之间的天空区域,比晕圈外的天空颜色更暗一些,并且它靠近太阳的边缘,有淡红色的色调时,你看见的现象就不是“华”,而是“22°晕”。
22°晕是由阳光经过云彩当中的冰晶时折射形成。它是各种晕现象当中最为常见的,在一年当中出现的天数大约为100天。还有一种出现频率仅次于“22°晕”的晕现象为“幻日”。每年出现的天数大约为70天。它出现的时候,你往往能够在太阳的一侧或者是两侧发现大光点。光点的高度与太阳齐平,它是由阳光穿过薄云当中的冰晶时折射形成。幻日只有在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角度小于40度的时候才可以发现。光点的数量也取决于云彩在天空中的位置。
天空当中还有哪些漂亮的云彩呢,云彩还能产生怎样奇特的光学现象呢?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可以读一读《云彩收集者手册》,获取更多有关于云彩的知识。不过只是在书本当中了解云彩就太可惜了,不如我们来一场独一无二的云彩收集之旅。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拿起书本和相机走到户外,收集身边的云彩,并把观察云彩时的状况和心得,记录在书本对应的位置,创作一份云彩手帐。
当收集到的云彩逐渐增多时,大家不仅能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也能收获一段无可替代的,与大自然“约会”的浪漫回忆。至于收集云彩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呢。毕竟它们又不像名画、钻石那样,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云彩体现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变化无常,它们就像是大自然摆在天空中的各种表情,是大自然向我们传递的各种讯息,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无限的价值。而且,正如加文在书中所说,收集东西并不等于拥有它。你甚至也不用去想如何抓住它,你要做的只是去看,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