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和简书,
就是方便面和调料包。
行书设计之初,是希望大家通过对经典书籍片段的学习,掌握可行之点,运用于实践,所以我们设置了行知任务。
But,
这些反思与实践任务受制于时间、空间,以及听者阅历等个性化信息,比如你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实践《正面管教》,TA也只能YY一下,因为,毕竟TA的主要困扰是找对象。虽不能实践,但听完也会有感想,哪怕只是YY婚后教育熊宝宝的场景,所以感想是大家都会有的。可感想只是敢想而已,如何被他人感知?感想如何被固化,变为思想?
文字!
接下来,我说说几个原因。
原因一:简书的输出功能有助于坚持
输入与输出不能割裂,否则无法持续。为何有人沉迷于游戏?因为游戏有一个让人上瘾的内在因子——即时反馈。当人们的任何输入都立即有输出时,就建立了即时反馈系统,于是就更愿意持续。行书在坚持星球的产品线上,是重要的输入端。因为没有输入,输出则乏力。拿演讲来说,技巧再娴熟,空洞的内容也无法吸引人,内容从哪里来?就是靠输入。行书中活跃的,坚持跟随的伙伴大多数自己在写简书,因为越写越有感受,有感受就有兴趣,有兴趣就有意愿,有意愿就更容易坚持。简书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输出。
原因二:输出方式中,码字门槛最低
对于行书的伙伴,输出方式可以是讲,可以是写,可以是画(思维导图),但不能只是想。因为不可感知的输出没有标准,没有参照物,无法量化,所以很难获得反馈,也不利于自己的改变与突破。
首先要说讲、写、画都是很好的输出方法,若有兴趣,哪个都很好用。
但对于所有人而言,在讲、写、画三种输方式中,写是门槛最低的。因为演讲受限于语言表达,心理素质;导图受制于硬件条件和基本图形技巧;只有写字是我们从小的教育体系中就有的,一直在做,论门槛,基本为0.
有人说想,我写的不好,只会记流水账,没有结构,不会精美辞藻。
这是对于行书输出的简书的误解。我们不评矛盾文学奖,不是文学类分享,是记录感受的文字而已,只求真,不一定要美。
有谁会在意一篇日记写的多精美呢?
只要写下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法,真实记录自己的感受即可,因为你的读者,最主要的人,是自己。
如果说写简书确实有一点什么困难,那就是自我设限,画地为牢的心理负担。
所以,只管写,就可以。
原因三:文字更容易沉淀,回顾成长
文字比录音、图片更容易进行自我沉淀。微信公号,微博、简书都可以用来承载文字。当你通过键盘,笔记录时,每一个字都是对思想 与感受的转化,虽繁琐,可是更有温度,你会把灵感锁住,把收获定格,像一张张手冲的胶卷照片,再翻看时,仍然能产生情感上的链接。最近有一档节目很火,叫《见字如面》,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书信,展现在面前时,我们身临其境,泪如雨下。这是文字的力量。有温度的记录,在回顾时,更容易情景再现。我现在翻看小学写的幼稚日记,比看那时的照片回忆的更细腻,更生动。留下这些字,不为其他,只为给自己打造一面镜子,当时光远去,我们拿起小镜,仍能看到彼时的容颜。
原因四:虽不求名利,但可期待关注
行书后写简书的人,大都不为名利,没有想过成为网红,但人天生渴望被理解和关注。简书是一个自由、平和的分享之地:我认真写下,你默默阅读,如若喜欢,或赞或赏,或留言。一旦文字发布出去,我们的生活会多了一些期待,查看阅读人数,翻看留言都是平添的乐趣。这样的低频低温互动,有时比起微信,微博更让我们轻松自如。倘若,某天,自己的只言片语被一个世界另一端的陌生人所看,打动他,会不会有一种收到漂流瓶回信的惊喜感?知音或许就会出现在文字的另一端。你若想隐,记录下来,设置自己可见;你若想摆,马上发布,普天同赏。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见解,也有无数的知音。
原因五:操作难度极低,人人可用
从技术操作而言,“简书”名符其实。微信账号可注册,界面简单,手机、电脑端都可以使用。手机端若搭配讯飞语音输入法,随处可写。书写时即时保存,方便更新修改。写完可自己看,也可发布于公众,留言互动方便。所以,简书本就是为素人而设的文字广场,任何人都可以自信的扭动起来。
最后,
你只需要放下“偶像包袱”,默默记录即可。
可短至一句话,因为那是真实感想,
可长如长恨歌,因为那是真实感想,
可陋如草屋,因为那是真实感想,
可豪如别墅,因为那是真实感想,
感想要敢想,行书要简书。
因为,简书是行书命中注定的童养媳,
他们一个叫方便面,一个叫调料包。
你们简书,我来捡书。
我在简书的“行书”专题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