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主编之邀,来写一篇命题作文《读书有理》,拿到题目我先试着揣度了一下出题人的意图。
“读书有理”:把“读书”看作一种行为和状态,这个没有异议,那其中的“理”字倒是可以分解出两层含义。
一是指“道理”,读书这件事是有道理的、是好事、是对的(中国式教育中是非观念很重要),所以在这一层面来说“读书有理”需要论证一下“为什么要读书?”(有人要说了,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还需要论证?真的如此显然吗?不能改变行为的认知不是真实的认知,行为是检验认知的唯一标准,所以先自我观察一下你每天读书的时间,一年下来的读书量再来质疑。)
二是指“规律”,对于“要读书”这个观点,相信很多人还是认同的,但是怎么读?读哪些书?也许大多数人就不那么清晰了,所以“读书有理”的第二个层面,我想跟大家来讨论一下“如何读书”,重在方法和可操作性。
为什么要读书?
往大了说,如总理少年时的胸怀和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特殊时代背景下赋予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个觉悟作为一般人我们可能达不到,那么往小了看,苏轼《和董传留别》中有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可能拖了后腿,那就靠精神文明建设的努力来赶上。
如果要浪漫一点,林语堂说过“读书是一种乐趣,在读书过程中可寻找自己喜爱的作者或书中人物进行灵魂的对话。读书可以开阔眼界、认识世界和人生。”如果世俗功利一点,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就告诉我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有最重要的一句“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些古圣先贤的大道理我们已经听的太多,那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一下,人类个体的发展即大脑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成长需要通过学习来实现,学习的路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其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经验的学习方式是更为便捷的方式,而他人经验最重要的载体是文章、书籍。
回到个体身上,为什么要读书?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大概总结一下,可分为三类:
1、休闲消遣:为了好看的故事或有趣的文章所带来的乐趣,使身心愉悦和放松,大多数自媒体文章和网络小说能达到此类效果;
2、获取信息:最常见的理由,如工作上、兴趣上、生活上的,从食谱到核物理期刊,这类阅读已经具有比较清晰的目的,是要获得常识、知识;
3、提升认知:在这类阅读中,你的目标性很强,你想知道关于某一个主题中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以形成你自己的意见和结论,更进一步你会去评估他人提出的论点,并留意成见或偏差的存在,来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论点。这是思维参与最为深入的一类阅读,是研究能力的体现,这类阅读通常会带来有价值的输出。
如何读书
接受了“要读书”的观点,接下来就需要学习“如何读”的方式,有目标更需要有实现的路径。这部分我想用两句话来说明,“转识为智”和“让知识穿过你的身体”。
在刚刚分析过的三类阅读中,从“获取信息”到“提升认知”,便是一个“转识为智”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
大多数人的阅读都集中在“获取信息”这一类,知识的积累是基础,但要让积累的知识有用,就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获取哪几类信息”的清单,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北大汇丰商学院的何帆教授在他的读书俱乐部中精选的50部经典著作就包括了“认识自我”“了解别人”“经营家庭”“锻炼思维”“提升表达”“指导行动”“加持信仰”七个模块(“通识七艺”,旨在培养能力)以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国际”和“文化”七个维度(“通识七观”,意在深化认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订阅何帆在“得到”的专栏)
有了基础的知识体系,下一步就是要在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青年人要逃离北上广吗?”“碎片化阅读有价值吗?”“如何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再试着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去回答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显然没有,观点还需要检验,这时候便需要“提升认知”的阅读,带着问题去进行新一轮的阅读,通过别人的观点和想法来验证或辩驳自己已形成的观点和认知。
简单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做进一步的分解,总结出一些关键词,找到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比如“青年人要逃离北上广吗?”——逃离的原因大概有污染、拥挤、房价高,统称为“城市病”,城市病可以解决吗?城市规模应该继续扩大还是控制?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如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特大型城市又是怎样的情况?——这里你可以提炼出“城市病”、“城市规划”、“城镇化”等关键词,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找到一些文章,再根据作者找到著作。
在了解别人的观点时要时刻保持着问题式阅读 Question :
这份内容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的论点有哪几个?我同意这几个论点吗?作者有没有拿出证据支持他的论点?作者的论点是否与别的作者的论点有冲突?他拿出的证据比别人的证据更充分吗?这真的是作者的意思吗?还是他只是在讽刺?作者的论点似乎太诉诸情绪,他是不是想借此左右我的想法?
在进行“提升认知”类阅读时,第一遍可以适当运用快速阅读的技巧:
1.用最快的速度阅读;
2.遇到有趣的地方,不要停下来;
3.如果有标题、目录和总结,先读这几个部分;
4.阅读文件或篇章的第一段;
5.阅读每一段的第一句,且只读第一句;
6.所有第一句连接起来应该有逻辑顺序,如果哪一段的与前面不配合,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
7.结尾部分放慢速度,把最后两三段完整读过去。
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快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由此判断这篇文章或这部分内容是否是与自己观点相关的部分,对于理解不充分的部分可以进行第二遍阅读来回顾。
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验证观点——修正观点”的过程将知识逐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智慧。
“让知识穿过你的身体”是强调要让知识从输入变成输出,经历了“转识为智”的探索,你已经开始具有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那如何把这种能力表现出来并不断提升,输出是很好的方式。在“读书有道”的篇章里,主编详细的分析了“研读思录”类的读书笔记该如何写,在此便不做赘述。
最后想补充几句关于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读书的目的是形成从知识、能力到价值观的提升,而小说等文学类作品是能担当起价值观提升重任的作品。
抽象且高度概括化的哲学观念不易理解和消化,生动鲜活的小说人物却可以让你领略复杂而神秘的人性,不会写小说的哲学家不是好的哲学家,在消遣类阅读中也希望你能遇见人性的光芒,让灵魂被激荡和照耀。
用毛姆在《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可以说是毛姆的读书笔记,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文化这东西,不像一件现成的衣服穿上去就可以,而是要吸收进体内来增强人格的养分,就如同食物可增强发育期孩子的体质一样。它不是华丽辞藻的修饰,更不是要卖弄你的学问,而是一种充实灵魂的方式,得来实在不易。”
读书有理,行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