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怒气冲冲的跳到康熙面前,粗暴的抓住康熙的手腕,严厉责令康熙下旨,将苏克沙哈打入大牢,交刑部处置。康熙惊慌失措,害怕至极,只得颤颤巍巍的下令,将苏克沙哈打入大牢。康熙感到非常羞辱,颜面扫地,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被大臣弄得如此狼狈不堪。不但治不了“矫旨圈地、结党攥权,祸国乱政、贪污受贿”的鳌拜,还不得不将正直忠良的苏克沙哈打入大牢,他非常的痛心。却没有办法,只得大骂索尼装聋作哑、遏必隆与鳌拜沆瀣一气、苏克沙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代圣主的康熙大帝,为何如此憋屈呢?
这是因为在康熙七年,康熙亲政前夕,大清朝廷,乌烟瘴气,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在大清朝廷中,四大辅政大臣(索尼、苏克沙哈、鳌拜、遏必隆)划分成三派。索尼,老狐狸,中立派。眼睛盯着孝庄皇太后,装病在家,不决不断,凡事只说“好”。典型的中庸之道,明哲保身;苏克沙哈,与少年康熙、巡抚大臣魏承谟、学子武次友为激进派。一心维护老百姓利益,力主打到鳌拜,还天下安宁,还朝廷威严;鳌拜,遏必隆、班布尔善、朝廷半数督抚大臣、朝廷大半将军、武将为势力派。他们一心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惜矫旨圈地,挖大清墙角,置康熙与不顾,只手遮天。孝庄皇太后,想让康熙历练历练,却跑到清东陵祭祖。
从上述各派中,不难看出,孝庄皇太后和索尼想置身事外。真正斗得死去活来的是鳌拜和苏克沙哈。
苏克沙哈为了斗败鳌拜,采取以下措施:
一、团结巡抚大臣魏承谟,收集鳌拜圈地、攥权的证据;
二、以鳌拜圈地害敏,祸害朝政为由,争取康熙的权利支持;
三、许诺高官爵位,拉拢皇亲国戚班布尔善,共同对抗鳌拜;
四、教唆天下学子代表伍次友,在会试中,抨击鳌拜圈地乱政。
鳌拜为了斗败苏克沙哈,采取以下措施:
一、力主撤除苏克沙哈会试主考官之位,阻止苏克沙哈教唆学子攻击自己;
二、联合皇亲国戚班布尔善,让班布尔善临时反水,给苏克沙哈一招“将计就计,釜底抽薪”,给苏克沙哈致命一击;
三、立刻停止圈地,甚至主动退还一部分土地,减轻民怨;
四、与遏必隆、班布尔善、朝廷半数督、抚大臣、朝廷大半将军武将等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康熙、苏克沙哈。
双方都在积极筹备,准备在内臣、外臣共议朝政的时候发难,置对方于死地!他们都知道,表面上这是一桩普通的圈地案,实际上是一场巅峰的权利之争。当时正是康熙尚未亲政,正想提前亲政之际,谁占上风,就意味着谁将是朝廷栋梁;谁占下风,谁就是乱臣贼子!谁输谁就会输掉前途,甚至输掉脑袋!
然而,远在东陵的孝庄皇太后却一语道破天机:康熙必败!
孝庄皇太后何出此言?先看看双方悬殊的势力分析:
康熙、苏克沙哈势力分析:
其一、康熙才15岁,未成年,少不更事,提前亲政,言不正名不顺;康熙没有亲政、无权下旨,就是一个泥塑的菩萨——摆设;
其二、苏克沙哈、魏承谟都是文成,没有一兵一卒可用。更何况,伍次友还是一介布衣!他们动动嘴还行,只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主。
其三、他们没有认清班布尔善的真实面目和险恶用心,他是奸细,并非同道。
再看看鳌拜阵营:
其一、鳌拜,遏必隆,两位钦定辅政大臣;
其二、皇亲国戚班布尔善更是皇亲国戚;
其三、朝廷半数总督、巡抚大臣;朝廷大半将军、武将。
这时什么实力?是足可改朝换代、翻云覆雨、一手遮天的实力。这仗还有打的必要吗?想一想,康熙、苏克沙哈一派,不想输都难。所以孝庄皇太后说,康熙必败,还败的很惨!
事情发展,正如孝庄皇太后预料的一样。康熙被鳌拜威逼,迫不得已将苏克沙哈打入大牢,最后冤死狱中。
为什么孝庄皇太后明知苏克沙哈是忠臣,鳌拜是巨奸大恶,还要借鳌拜的手,杀苏克沙哈呢?原因有三:
首先,鳌拜势力庞大,暂时杀不了。因为孝庄皇太后觉得,鳌拜的颈子比康熙的腰都要粗,杀不动。康熙还很弱,不是杀鳌拜的时候。
其次,苏克沙哈势弱。只能先杀忠诚,依着奸贼。胜败不是谁对谁就能胜,势力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正如毛主席所说,枪杆子出政权。谁掌握了枪杆子,谁才是赢家。可惜当时的康熙不懂此道。
再次,苏克沙哈也是康熙亲政的绊脚石之一。一来可以除掉一块绊脚石,还可以借苏克沙哈的人头,来安抚鳌拜的怒火,让鳌拜在短时间内不会心生叛逆,不会危及康熙亲政。
最后,孝庄皇太后杀苏克沙哈的最终目的,是为康熙争取几个月后的亲政创造有利条件。说白了,是让康熙踩着苏克沙哈的人头和鲜血亲政。她只想康熙顺利亲政,不想将事情闹大,也不想任何人坏事。因为,康熙还很年轻,不知道凶险,还需有时间成长。
这场轰轰烈烈的圈地案,表面上是康熙输了,被鳌拜凌辱了,颜面扫地。但是在孝庄皇太后的运筹帷幄中,康熙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不仅除掉了苏克沙哈,也有了除掉鳌拜的理由,为康熙亲政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孝庄皇太后才是真正的操盘手。
鳌拜表面上赢了,却给自己埋下了杀机。两虎相斗,没有赢家,都为康熙做了嫁衣。
俗话说得好哇,姜还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