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父母偶尔也会与儿女吵架,但这若是基于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之上的吵,吵完不记仇,我觉得这倒是一种亲人之间,甚至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本应有的交往状态。这种基于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之上的交往状态(包括争论、辩论、吵架等)不仅无害,而且有益。
“哪有夫妻不吵架,哪有母女不斗嘴,哪有父子不瞪眼”,相互理解就好!父母与儿女的矛盾冲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非常重要,这也许可能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关键!
有ー则新闻,一位父亲责备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儿子一怒之下,回宿舍砍杀两个比他分数高的同学,造成一死一重伤。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争吵详情以及他们家更多的背景资料,但我猜测,这父子缺乏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可能是造成这起悲剧的重要原因。
学过马哲的人都清楚,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是绝对的。这要求我们要敢于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达至矛盾相对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再次出发前行。这个原理,对人自身的成长、人与人交往的成熟、社会历史的发展,尤为适合。
父母与儿女关系的发展本也应该如此!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有着其自身的内在矛盾,也有着其自身之外的外在的矛盾。其内在有着本能欲望膨胀与自我意识控制之间的矛盾,欲望受到道德自律和法律他律的约束。其外在有着个人自我的表现与他人存在的阻碍之间的矛盾,想做的事或所做的事,受到他人的限制。
对于这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我们不能简单地只是给予肯定或否定。
近代著名哲学家康德打破传统逻辑的“肯定的、否定的”的“二分法”,在他的认识论上发展成为“肯定性、否定性、限定性”的“三分法”,后来由黑格尔发展为不仅为认识论,也为本体论的“正、反、合”的“唯心辩证法”,再由马克思、恩格斯改造成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辩证法”,不仅揭示了矛盾的规律性,也提供了解决矛盾的思维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肯定矛盾存在的必然性,也要否定其存在的必然的合理性,寻求ー种矛盾变化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行为、行动,将这种变化发展的可能性实现出来。
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是遵循这样的思维方法,建构了他的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模式是变化发展的,它经过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同化是指原有认知模式,顺应是指情况发生变化了,原有的认知模式不灵了,需要新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情况,平衡是指通过对旧有认知模式和新出现的情况进行调节,从而建构出新的认知模式,达到一个更为高级的认知水平。
皮亚杰认知模式的变化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矛盾的变化发展和矛盾解决的过程。
父母与儿女相互的信任、相互的理解也要双方经过这样的基础过程,才能更好地达致,才能籍此更好地解决矛盾。儿女通常来说,会在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工作后、结婚生儿育女等等几个阶段,其认知模式会发生变化,作为父母的,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将认知模式停留在之前的阶段上,对儿女的变化产生不信任、不理解,甚至产生出“儿女巳经不爱我们!”的强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