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小小的县城还是上个世纪的年代,一切都只是懵懵懂懂的开始。
作为一个房地产经纪人,那个时候的宣传方式是在地上面用粉笔写上卖房子的信息,尽量把房子描述得没有缺点而且要体现价格便宜,最后还不忘要补充道屋主是急需用钱才卖的房子。那个时候还是在市场经济之初,商品房刚刚上市,会有一些房产需求者想要已旧换新,而刚刚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也想着买自己理想的住宅,而这就导致了作为房产市场的异常火爆,房产经纪人的资源短缺。这个时候的经济人是市场经济的开辟者,从而也迅速赚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我称这个时候的经济人为第一代经济人。
我是抓住了第一代经济人的尾巴成为了第二代经济人。故事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房产局也敏锐的发现了作为经济人的商机,在自己的办公大楼的一层和二层分隔成了很多房间作为中介的办公场所,收取一定的租金,并且还要为每个人培训和取得经济人资格证书。一切向着正规的方向发展着。之前在地上写信息和打游击的中间人也不得不转移他们的阵地,这样在短时间内,房产中介大厅就集中了二三十家中介公司在房产大楼,而我也是其中一家。因为我进场比较晚,所以只是在二楼的一个角落里开始了我近5年左右的风云变幻、大起大落的中介生涯。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刚一进房产大厅的门口第一家中介公司生意是出奇的好,几乎所有走进大厅的人都会在这里留下买卖房产和租房的信息,所有其他的人家都仿佛成了他的陪衬,小伙子个头不高也就在一米六左右,四四方方的脸留着不太明显的八字胡,虽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人了,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精气神,特别是那对囧囧有神的小眼睛,当他认为是有价值的信息时,双眼如电发射着亮光。他标准的打扮是留着小平头,左手的胳膊底下永远夹着一个文件包,右手拿着摩托罗拉的掌中宝手机,哗啦哗啦手机铃声响个不停,身边一直贴身跟着的是小他十多岁的小女朋友,没办法,谁让他是这么精明强干,腰缠万贯钻石王老五呢,我们也是亲切的称呼他一声“小崔”。他也真的是我们业界当之无愧的“大佬”了。
我最初的工作是每天坐在2楼的办公室里记录着来往登记卖房和买房的人的电话,时而也接到一些打进来的卖房信息电话,因为我知道这些卖房子的人打的电话就是我前一天的晚上在各个大街小巷趁着夜色和别人不注意用粉笔写在楼道里或是大街的电线杆子上、墙上的急买房子的电话。当然只有我们做中介的人才知道这只是一个招揽生意的手段,并不是真正买房子的人。但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个办法不失为一个联系业务的好方法。
每天我都能接通十几通卖房或者租房住的电话。接的电话越多越激起我晚上半夜出来写广告的努力。就这样没过多久全市大街小巷几乎哪哪都有我写的小广告。那个时候几乎城市的每一面墙上都写着不同的小广告,有卖药的,有治病的,有开锁的,有修理电器的,有卖和回收高档烟酒的,还有办各类身份证件学历的,简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第一单生意
突然有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声音响起,我像往常那样接起了电话,电话那边缓缓地说“我要卖房”,我说“哪里的房子”他说“云春街”。我一听来了精神,要知道只要是云春街的房子是最好卖的地方,因为那里就是我们的市中心。我详细问了房子的面积、楼层、朝向、公产还是私产还有最重要的价格。当我听到房子是2室一厅3.5万的时候,我的心开始跳了。因为作为才入行的我隐约觉得这个房子实在是太优质和太有卖高价的空间了。放下电话我二话不说直接就联系屋主马上看房子。
来到了房子这看到了房子,它是临街的一套,东西厢房(这个不太满意,因为在我们那厢房没有正房好卖)五楼,两室一厅。房间收拾得很干净,虽然正值冬季,但是屋里供暖很好,采光也不错,前后都没有高建筑挡着。但是作为专业的我怎么能不鸡蛋里挑骨头说出一点毛病出来好和屋主讲讲价格呢。前后观察了一下,发现一点问题,就对屋主说,“你看”,我用手一指旁边一个很高的烧锅炉的红色烟囱说到“这边有一个烟囱”要知道烟囱在我们东北可是一个不好的象征,为什么呢,因为通常在我们那里把已经逝去的人叫做那个人已经爬烟囱了,所以近乎所有的人在买房子的时候都要注意看一下,前后左右有没有对到或者看到烟囱。如果正对着烟囱,那完了,那个房子肯定不好卖,除非买房子的人是个小年轻的人,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也不参考什么父母的意见买房。
但是一旦他们哪一台卖房子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几乎所有的买家都会关心且只会关心这个问题。所以有些人卖房子的时候,为了不让买房子的人发现他的房子有这个问题,通常会在晚上观察视线不好的情况下安排看房子,这样有一些粗心大意的人没有在意,等到发现的时候买房协议已经签了,定金也交了,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买了。
屋主是一位老大爷,他在电影院门口做配钥匙的生意,赚了一些钱,打算出手卖掉然后再买一个好一点的正南朝向的房子。只是他有所不知,他还按照当初他买房子的价格卖房子,殊不知现在的房价已经悄悄地上涨了很多。我面不改色的轻轻地说:“大爷,您稍等,我这边昨天刚好有一个顾客想要买这边的房子,您方便的话,留给我一把钥匙,我约他过来看一下房子。”通常情况下,作为中介最好的赚钱办法就是把屋主的房间钥匙拿过来,然后联系买家看房子,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房价提高,同时签两份买房合同,一份是以屋主低价签一份,一份是以买家高价签一份,这样就可以从中间赚取差价了。顺利的从屋主那里拿的钥匙后,我马上联系了一个买房子的人,他很快就过来看了房子,二话不说,以5.5万的价格签了买房协议。
因为房子是公产房,我们是以包更名的方式卖的,这样屋主也不用亲自到场签合约,只需要提供房本和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了。这钱赚的就像在地上捡钱一样。
提到房子更名不得不再说一说,那个时候,房子是由不同的房地产公司和开发公司管理,每个开发公司收取的更名费用都有所不同。大概在500到5000不等。我们平头老百姓要是更名的话大部分都得花上个几千。但是别忘了,我们是中介,做的是中间商的生意。我们几乎每个月都有几份甚至是十几份的业务,而那些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他们拿着政府的工资,业务多了也想搞点外快。这样就形成了层层的关系。 我们找到办公室的人或者接近办公室的人,不管是什么关系,只要有关系就行,他们会主动报价给我们,比如说一房一厅更名费用$500,2房一厅1000,3房一厅要2000。其实这些人他们也是中间人,因为他们多多少少也是体制内的人,或者之前也在房地产公司做过,多少混个脸熟。到哪里也都会给一些面子。有的时候,他们拿到钱更名,可能就是一顿饭钱就把事情办了。那也要看他和房管所的主管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他找到房管所的所长就会说:“你看,这是我家里一个亲属买房,需要更名,咱们这边能给少减免一些。”说着就递上一个红包,或者说,晚一点咱们去饭店“搓”一顿去。
其实房管所长也是心里明镜似的,你这亲戚也太多了吧,一个月恐怕有好几个要买房和卖房,不过,虽然他心里知道,表面还得装着糊涂,大笔一挥,在文件上签了字,签完甩给来人告诉他:“去吧,找财务盖个章。”一番操作下来,所长会收到好处,中间人也会得到实惠。我们卖房的中介也会从中得到些分成。我们就相当于一个长期能拉拢业务的业务员,所有人都从中得到了实惠,这生意做得能不好吗。只是这样一来,钱都进了个人的腰包,肥了所长,肥了科员,肥了我们中间人。而受损失的自然是国家的税收,政府部门的公信。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出手管制,这个业务也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