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论语》85---识人三部曲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先看他的所作所为,再考察他处事的动机,然后观察他做这件事情的态度。他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一个知人和识人的办法,就是“视”“观”“察”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动机和心理,最后确认他的心之所向。
孔夫子的识人三部曲,其实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由表及里、内外向内,真正能把人看个透。但是,要掌握这个方法,真正认清一个人,并是不那么简单的,没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是做不到的。
第一步,视其所以。就是看他做了什么,是善事还是恶事,是大众的、为民的、符合多数人利益的事情,还是相反的恶事、坏事。这是识人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如果只从表面来判断未必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因为看似善的行为,也可能是假善;看似恶的行为,也许是出于无奈之举。要想真正了解,还要深层次地挖其动机。看其动机是好还是坏。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是观人不易,更说明从表面看一个人是不行的。人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怎么办呢?就要进一步考察其动机。
第二步,观其所由。就是要观察一个人做好事还是坏事的背后动机是什么。如果真善真做好事,自不必说,人人看得见,其内心也很坦荡。如果是假善假做好事,披着善的“外衣”包藏祸心,长期假装下去还可以。时间长了,毕竟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孔子的观其所由,也就是要让人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否则,轻易下结论,往往会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孔夫子通过窗子看到做饭的弟子用手偷吃饭,事后才知是饭里落了屋顶的灰尘,弟子舍不得把饭丢掉,而自食其带灰的饭。孔夫子发出感叹:有时,眼见也不为实。不正说明了,要观其所由吗?
第三步,察其所安。从行为、动机,再到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也才真正能认清一个人了。行为可以表现,动机可以隐藏,但人的价值取向往往难以掩饰,是隐藏不了的。这就从深层次揭示了人的行为与动机。若真正的积德行善,他是心安的,也是真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也是处处充满正能量的。反之,亦然。即便他人的城府极深,极力想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藏起来,只要我们耐心观察,照样能让他们无所遁迹,乖乖地现出“原形”。
倘若能够看透别人内心的善恶以及价值趋向,也就达到了知人识人的最高境界。
兖州,陈涛,2019.11.2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