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月春景”与萧红
1941年6月,萧红完成了短篇小说“小城三月”并在第三期香港“时代文学”上发表。半年后,在混乱动荡中,萧红在香港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创作这篇小说的过程中,萧红也走过了她这人生中最后的一个春天。如果你看看萧红一生中不同阶段的作品,你可以说这部小说的创作也反映了萧红晚年对理想生活的期待,揭示了萧红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的寄托。在萧红的年轻和短暂的人生中,没有多少稳定的日子。她的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缺乏父母的爱,情感上的沮丧、徘徊和身体的疾病。在这艰难而短暂的生活中,萧红有过一个短暂的满足时期,比如在青岛的时候,还有就是第一次在上海遇到鲁迅先生的那段时光。
但是长久稳定的幸福却几乎没有,这就像《小城三月》中翠姨喜欢哥哥,短暂的人生中也没有表现出来过,但是在生命的临终,之时对哥哥表达了心意,这原本是如同春天美好般的情感,但是小城的春天太过短暂,以至于萧红发出感叹:“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市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的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这不只是萧红对春天美好事物的留恋,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她长期以来心中的寂寞和孤独。在萧红创作《小城三月》的那一年,她已经重病住院很久了,半年后萧红就逝世了,身处重病的萧红身心状态都非常不好。有着远大理想的才学女子不甘心如此境遇,所以临终前还在纸上满心遗憾地写下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一直对生活充满热情。她利用小城的短春象征着翠姨的短暂生命,这表达了她对翠姨追求爱情的情节就相当于萧红理想生活的渴望。美好,但是短暂。
萧红在之前还创作了《北中国》把纠缠了她一生的种种事情全部放下,在这篇小说中,萧红表达了对家族和父亲的和解,当她在生命的最后真正放下了这些事情,也就拥有了生命中的春景,但这美好的春景就好似小城短暂的春天一样短暂。因此,她才呼唤着春天,希望它早一点来到这个小城里,仿佛春天早一点来,人就会早一点拥有幸福。但这也只是徒劳的呼唤罢了,春天一如既往,来去匆匆,温暖的春光依然短暂,在这个层面上,翠姨和萧红的生命没有区别。
四、一点感想
《小城三月》就像是萧红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翠姨象征着萧红外在示人的一面,叙事者“我”象征着萧红坚强外表下内心的小女孩,无忧无虑,天真自在。翠姨经常与“我”交流,总是听我的;这就像是萧红内心的两种不同声音在对话,相信在她短暂而又波折的人生中确实有过与多次这样的对话。翠姨不是萧红,同样,叙事者“我”也不是,她们都只是萧红的一个方面,小城中的事也仅仅是萧红人生中的小小一个方面,但是《小城三月》或多或少地映射了萧红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