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房子周围有些树,西边还有一片小树林。虽然都是些杂树(hua树,楝树和泡桐树),但是一到深秋和初冬季节,纷纷飘落的黄叶和枯枝也很应景。
每年到这个时节,隔三岔五,就会打扫屋前屋后和小树林,把残落的枯枝黄叶搜罗在一起,约有两个多平米的一堆。那时,白天天空蔚蓝白云朵朵,夜晚星罗密布星光闪闪,满月时还能清楚地看见月亮上“桂花树的枝头挂着一只小水桶”,没有雾霾的困扰,因此随手划燃一根火柴点燃刚刚收集的那堆枯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没有自责更没有指责,相反左邻右舍看见哪家“ei火堆”,还有些兴奋和激动,大人孩子们纷纷准备点吃的东西来火堆旁炖烤。
大人们准备的食物,一般是老黄豆配咸肉皮或者是自己地里收获的红豆,偶尔会炖只老母鸡,极少有家境特别好的会炖一只猪蹄膀,当然肯定没哪家会炖排骨汤的,因为经济条件决定着消费理念,谁也不会花钱买“骨头”回来吃的。当有“大菜”在火堆里的时候,大人会吩咐自家孩子“招wu 嘎”,以免被路过的“要饭的”连罐子端走。。。
孩子们这时会在家里拿些大蒜头、马铃薯、山芋来,放火堆里埋烧。能搞到山芋来烤绝对是档次最高的,烤它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要不断地掏出来判断好没好,防止烤焦了。如果只是一个人在“操作”那肯定不会出意外,可是每回火堆旁都聚集着一群小伙伴,“烧烤”的同时还会玩些游戏,甚至大人还会叫小孩去别处干些家务活,等想起来或者干完活回来,慌忙掏出火堆里的山芋,把它拿在手里没有丝毫重量,黑漆漆的整个是一块“活性炭”,失落的心情无以言表,每每这时候都会不死心地掰开,期盼内部还有点“心”没焦,能搞一口吃也是好滴!只有一点都吃不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山芋内部还有无数如此密集的小孔孔,真实地感受到“微观世界里也有宏观的呈现”,要是现在肯定会放在家里吸附点“有毒有害”物质,当年只是气急败坏地扔在地上再狠狠地跺上几脚。。。
当家里实在没这些东西烧的时候,依然能找到来火堆里烧吃的东西——带壳的稻粒,用废旧的搪瓷缸盖当“锅”,放在炽热的火灰上,撒上稻粒不一会便能爆出“米花”,炸裂的稻壳镶嵌在白色的米花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农村,这已经是儿时最朴素的美味也是最甜蜜的记忆,充分体现了“好qie佬的智慧”!
转眼离开了儿时,转身离开了故里,现在估计就算没有雾霾,老家也不会有火堆,更不会有那群围在火堆旁,面带欢笑满心期待的孩子,因为连我也已习惯花钱买“骨头”,他们自然更不会有我儿时那般朴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