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6日 DAY7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弗!这些五蕴等一切诸法,是因缘和合的,当体即是空相,本来没有所谓缘聚为生,和缘尽为灭;不因被恶的因缘所染而变为垢,亦不为善的因缘所熏习而成净,也不是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的虚妄之相。
再看“舍利子”:
这里是运用了一个梵文中的呼格,也就是呼叫了一声“舍利子”,接着才说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也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呼唤”的是舍利子。
在这里,我很容易习惯性地把“舍利子”联想到佛陀或者高僧大德遗体火化后所留下的结晶体的那种“舍利子”。
再仔细纠正下自己的习惯性联想。《心经》中的“舍利子”,是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句首“呼叫”舍利子,也是在给舍利子讲法听,也就说明了《心经》的般若智慧,是非拥有大智慧者所不能参悟的!
那么之所以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舍利子”,其实这也应该是一个“顺古不翻”的范畴吧。因为它不是纯音译,也不是纯意译。如果完全用音译,就叫舍利弗德罗,或者就叫舍利弗。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记住一个意+音的组合翻译案例就好了。
是诸法空相:
诸法,并不仅仅指学说,而是指世间、天地间的所有万事万物的一切法。也就是指 “色受想行识” 构成的五蕴诸法,或者因这五蕴而生的世间诸法。而这五蕴的重要特点是 “ 一切相待,而有而空 ” 。
空相,不是虚无,不是虚妄。不是空,不是有,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或通过有来显。但实相的本身却是非空非有的。
因为我们凡人对这个五蕴的“相待性”认识的不够,产生了误解,形成了错误的认识。我们会错误地认为外境的一切、外面的一切,都是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存在的。我们会认为,我们所看见的、所听到的、所嗅到的,所触摸到的,都是真的。
因为我们没有悟透“五蕴皆空”的真谛,所以我们的真性受到了遮蔽,受到了染污,我们才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执着。
而这个“五蕴皆空”的真谛,只有凭借着般若智慧才能解决。我们只有站在“缘起性空”的角度,才能真正的领悟“空相”这两个字。
缘起性空,昨天我们已经提到了,就是指人的一切机遇与得失乃至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一种幻象,本身并无自性,不能自我主宰。
不生不灭:是从事物的有无来说的。
生灭是有为法的特征,在三法印中有 “诸行无常” 印,是说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化的。
经论中有四相说:生住异灭。从无到有为生,生而相续为住,新陈代谢为异,离散衰亡为灭。
不生不灭相对生灭,要明白不生不灭的含义,就先要明白生灭的含义。
我们经常讲无中生有,其实无中不可能生有,当然也不会有空中生有。
如果万事万物都是因为因缘和合,因为“相待性”,那么,没有生又怎么会有灭呢?
所以,不生,不灭。
一旦明了了般若的这种甚深妙说,我们就不会有妄想之心,我们就避免了错误的认识,我们不会持有“有生有灭”这样的观点,也就能够摆脱出离。所谓出离,就是不再执着于过去所执着的事物。当你不再执著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
不垢不净:是从事物性质上说的。
不垢不净是相对垢净,垢净是随人好恶而建立起来的一对概念。
如果我们没有般若智慧,我们就会产生出我执和法执的偏见。
我执,这个可以形容为我、对我自身、对我这个人本体的一种执着。
法执,是另一端的,类似于执着于佛说、执着于各种讲义学说类。
修习佛法,就是要学会“不执”。不执着于我执,不执着于法执,这个就叫净!
通常我们会把自己喜欢的称为净,把自己讨厌的称为垢。
基于垢净这样一个前提,在每个人的世界中,就分别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有价值的、无价值的……认为这些都是客观上存在的。
对于拥有般若智慧的人来讲,所谓的垢和净,也只不过就是一种“色相、表象”。真实空相,是真实的,但是它是空相。
如果是一种相待,一种因缘关系,又怎么能用净和垢去形容它呢?
所以,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从事物数量上说的。
不增不减相对增减,由少到多为增,由多到少为减。
不增不减也有这样的解释:我们的心量本来就有,并非是因为修行而有的。
心量,也就是心的包容量、心的理解力、心的感悟力,并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加一分,也不会因为迷惘而减去一分。它并不是因修行而有的,而是因修行而显现的。
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五蕴的真实空相,所以我们被它给遮蔽了,被它给束缚了,我们在某种时刻、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修行、观照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真实能力,心量,就被遮蔽住了,被隐没了。
这一点就引申出后来的佛性本有,真心俱在。生灭、垢净、增减,都是由妄见分别所导致。那么这种妄见、分别、执着,就是苦厄。
所以,这一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强调的就是一切善恶、生灭、垢净、增减,这样的一种执着,都是因为没有理解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一点,是对五蕴的真相理解错误。我们需要的是不执着,不妄生分别。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那首情诗《见与不见》。
世人都说这是仓央嘉措的诗。说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并有“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的劝世说法,之所以男不读纳兰容若,是因为男儿志在四方,读多了纳兰容若,容易让自己陷于小情小爱;之所以女不读仓央嘉措,是因为他的情诗蹈空一切,容易让感性的女生沉湎于幻想之中,不能自拔。
而实际上《见于不见》出自《疑似风月集》,由扎西拉姆·多多于2007年5月15日撰写于北京。实际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
这一首的灵感,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其实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用今天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理解一下。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们来或者不来见我,我都坐在那里,既不会因为你们来见我而高兴,也不会因为你们不来见我而悲伤。身不动,心不动,自性本不动,见与不见,悲与喜,你和我都是自性在显现的作用。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们念或者不念我的佛号,我们的缘法都在那里,既不会因为你们念我的佛号我就来帮助你,也不会因为你们不念我的佛号我就不去帮助你。举手投足起心动念,情与无情,无非自性显现 ,当下即空,本无去来,念与无念都是空而不实。念,或者不念哪有区别呢?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们爱或者不爱我,我对你们的慈悲和爱都在那里,既不会因为你爱我而增加,也不会因为你不爱我而减少。因为我们的心量本来就有,并非是因为修行而有的。你不曾发现,只是因为还未修成功德。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你跟随或者不跟随我的信仰,我们的手都牵在一起,不会因为你不信仰我而舍弃你们。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来我的怀里吧,或者在心里信仰我,不需要语言的描述,清净、无明、欢喜。
看,佛陀如此讲授的大德大爱很难被传颂,却只被当作一个儿女情长所歌颂。我们这颗被蒙蔽了的智慧的心啊。此刻,我意识到,在这个世人皆爱的滚滚红尘,修成般若智慧,还存在一个想与不想得问题。众人皆知人世苦,却甘愿苦海遨游;众人皆知自在好,却宛然挥手拒绝。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在写作训练营里看到的几个同学写给伴侣的两句哭笑不得的金句。
1、感谢当年你眼瞎了,才看上了我。
2、如果当初我没有跟你在一起,我现在可能有更好的生活,但是我就不会有与你这样的爱情了。
当时看到,真的是笑出了眼泪,但是现在看来,真的是要被感动哭……想想自己何尝又不是?当时那么多人反对,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爱情。很多人都跟我说,将来总会有一天,你会知道别人说的都是对的。那一天,又在哪呢?别人说的都是对的吗?苦吗?当然苦,因为人生来就是受苦,可为什么明知道苦,但是还是坚持要选择呢?世人皆认为的苦,对于我来说,又是真的苦吗?
诸法空相!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只能说,什么样的因,造什么样得果,这才是必然!
读佛经,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理解表面意思的普通认知过程,所以才会有参禅悟道这么一说。因为经书里的很多内容,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能够表述清楚,是需要悟性的!
在立誓写读经读后感的时候,我说心经我要读15天,我觉得260个字,15天,应该很富裕吧。但是真的读了,才知道,远远不够。所以,我把读心经的天数延伸到30天。
这30天,如果真的能够把这260个字理解通透并能学以致用,哪怕皮毛,也是添了自己的大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