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对于牡丹的颂歌比比皆是:
皮日休赞到“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徐夤说到“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
徐凝写到“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杜安世评到“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
……
咏牡丹的诗作实在太多,但有些诗人却能在称颂牡丹的热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另辟蹊径,反写牡丹。这里给出两首比较有意思的反写牡丹的诗作。
咏牡丹
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王溥这首牡丹写得实有趣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一反人们对牡丹赞美的心态,逆势写出对牡丹的批评。
诗人立意落在外表美和实用美上,将牡丹与枣花、桑叶进行对比。枣花虽然很小,却能结出甜美的果实,桑叶虽也很柔,但蚕食之后却能吐出细丝。可笑的是牡丹花开虽然好看,却只是生得一副好皮囊,华而不实,徒有其表,中看不中用,花败之后只剩一树空枝。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不管是赞美还是批评,都是个人的喜好,也都能成一家之言。但王溥的观点我也不是很赞同,人世间的美有很多种,实用是一种美,赏心悦目也是一种美。那你又怎么能说实用美就一定能胜过赏心悦目之美呢?
牡丹
柳浑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柳浑这首诗,针对的是世人对牡丹狂热追捧导致牡丹价格居高不下奇货可居这一现象。于是作者针砭时弊,别出心裁的写了这首诗。
前两句写在交易市场上,世人对牡丹异乎寻常的疯狂追逐,使得牡丹供不应求、价格飞涨,数十千钱才能买一株,大有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的意味。富人追逐牡丹,挥金如土,牡丹高价而沽。而穷人没钱,无法购买,只能望花兴叹。
三四句诗人写没钱买不起牡丹,就多看了几眼,于是安慰道:“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诗人看完之后觉得牡丹花和戎葵花也差不多嘛,百花丛中,各有各的美丽,何必钟情于牡丹这一种花。
诗人标新立异一反常笔写得牡丹也就这样,一个'始"字,一个"也"字,传达出自己对牡丹的态度。全诗无一明显论褒贬之词,却能充分表现作者的好恶之情,可见诗人写作手法之妙。
读完此诗,我百度查看戎葵花的照片,也许还是我太过庸俗,怎么看都还是觉得牡丹花更漂亮。既然买不起,那就先定个小目标,努力那让自己先买得起。
各花入各眼,各有各姿色。一样的牡丹,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解读,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于花如此,于事如此,于人亦如此。